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年轻人远离网贷“收割”

2024-07-04 12:15:00    南方日报

近日,媒体曝光部分年轻人“困”在网贷里——有人在短短一年时间先后向9个网贷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原本8000元的债务变成了8万余元,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没钱买手机,可以打白条;没钱做医美,可以分期付;没钱租房子,可以轻松贷……近年来,超前消费、过度负债的风气弥漫在不少青年群体中,他们或多或少存在“花明天的钱,享今天的乐”这一情况。而相较银行等传统贷款渠道,网贷平台具有门槛低、放款快、额度高等显著特点,备受年轻人追捧。

问题是,网络贷款靠谱吗?客观讲,网贷确实能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突出表现在解“燃眉之急”。然而,网贷乱象亦不容忽视。比如,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同程金融以赊销礼包、回购礼品卡的套路变相开展高息“现金贷”。再比如,媒体曝光有小贷公司在其运营的APP里为无资质的第三方贷款机构引流,从而埋下潜在社会风险。概言之,“套路深”的网贷平台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步步筑起年轻人的“青春债”。

五花八门的网贷乱象是一方面,不良消费观念是另一重要方面。要看到,当代年轻人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易受传媒广告的影响,敢于接受新消费理念,乐于尝试新消费产品。加之他们自制力较差、辨识力较弱,难以抵抗各类消费诱惑,从而“一入网贷深似海”,于不知不觉中沦为“负债一族”。必须指出,错误消费观念引导下的过度负债不仅会影响“贷”中人的正常生活,更有可能波及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国家出手整治不良网贷平台一直“在路上”。从原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到最高法发布相关指导意见,依法规制民间借贷市场“砍头息”“高息转本”等乱象,再到近期各应用商店应监管要求针对贷款类APP展开排查,一系列“大动作”释放了强化互联网贷款业务监管的明确信号。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唯有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经营行为、防范化解风险,才能更好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亦更好维护年轻人等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

此外,年轻人避免被网贷“网”住,亦需提高自身定力。从供给侧看,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有关部门要常态化开展金融理财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有效提升年轻人对网贷风险及防范的认识水平。从需求侧看,青年群体也要积极“向内寻”,主动学习消费信贷相关的知识,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主动摒弃虚荣消费、攀比消费之风气,谨防陷入网贷泥潭!(静 子)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下一篇:为奥运梦想积蓄力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