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面具岂能成犯罪“画皮”

2024-07-03 10:28:31    广州日报

据《法治日报》报道,以硅胶人脸面具伪装成新面孔实施犯罪,正成为一些不法分子作案的新手法。

打开电商平台搜索“硅胶面具”,从明星面容到私人定制,种类繁多、设计各异。这些“超逼真”“仿真定制”的“人脸”价值几千元至上万元,以玩具的名义在电商平台大行其道。不久前,就有新闻报道,用3D打印制造的人脸模型竟能解锁多款手机的面部识别,如今,人脸面具更是成为了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着实让人“细思极恐”。

被滥用的人脸面具,曾经的使用场景不过是影视拍摄、艺术表演和一些娱乐场合,如今何以成为作案工具,诸多问题值得追问。制作、购买人脸面具是否需要提供身份信息进行备案?制作所用的人脸信息,是否需要经过本人同意?根据有关调查,这些问题都被一一否认。此外,人脸面具市场过于宽松的管理也并不符合法律要求。对商家而言,未经他人允许以他人人脸制作面具,涉嫌侵犯肖像权,倘若被用以犯罪,商家更可能构成提供犯罪工具的罪名,相关从业者不可不知悉其中的法律风险。

务必迅速堵上人脸面具市场的监管漏洞,避免其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尽管“人皮面具”一词已被电商平台系统屏蔽,但却改头换面成“人脸面具”“硅胶面具”继续销售,平台监管须围追堵截。另外,完善3D打印技术等人脸面具制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大势所趋。不妨考虑将“人脸面具”列为特殊商品,要求厂家在生产时建立、完善档案,从源头上加强治理,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赵萱)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齐心协力保安全
下一篇:哈中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