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播剧台词“北京到底有谁在啊”成为各地文旅剪辑的热梗,花式转场刷屏网络。央视网文旅、文旅北京等众多官方账号参与其中,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官方账号也纷纷借梗招生。
官方账号“下场”玩梗,算是近几年宣传营销的常用手段。分析这次的例子,再联想到过往“尔滨”“淄博赶烤”之类的案例,会发现它们的“出圈”规律其实有迹可循。
亲和力是其一。若要问这些案例的流量密码是啥,我想它们会告诉你四个字,“别太端着”。花式“整活”,意味着官方账号不再“高高在上”“正襟危坐”,而是放下“架子”、主动与网友互动。这种“自降身段”的姿态反映出的理念转变,无疑值得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松弛感、亲和感,也让网友们看到了友好互动的诚意。如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增强其认同感就不是什么难事。
有网感是其二。在互联网深度嵌入社会生活的今天,营销特别讲究用户思维。不管是文旅还是招生,要想破壁出圈,不妨去看看年轻人喜欢什么、网友们都在关注什么。比如这次“北京到底有谁在啊”的玩梗接力,各大高校、文旅部门可谓反应神速,将热播剧梗主动嫁接融入文旅、招生工作的场景中,大大提升了网民的参与感,这才接住了这波流量。
当然了,巧妙的网络营销确实能在短期内产生流量效应,但要将新鲜感转化为持久动力,相关部门还需在深化内功上下功夫,会“整活”而又不止于“整活”。(付迎红)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