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北京到底有谁在”不只是玩梗

2024-06-28 11:34:27    广州日报

近日,热播剧台词“北京到底有谁在啊”成为各地文旅剪辑的热梗,花式转场刷屏网络。央视网文旅、文旅北京等众多官方账号参与其中,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官方账号也纷纷借梗招生。

官方账号“下场”玩梗,算是近几年宣传营销的常用手段。分析这次的例子,再联想到过往“尔滨”“淄博赶烤”之类的案例,会发现它们的“出圈”规律其实有迹可循。

亲和力是其一。若要问这些案例的流量密码是啥,我想它们会告诉你四个字,“别太端着”。花式“整活”,意味着官方账号不再“高高在上”“正襟危坐”,而是放下“架子”、主动与网友互动。这种“自降身段”的姿态反映出的理念转变,无疑值得肯定。在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松弛感、亲和感,也让网友们看到了友好互动的诚意。如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增强其认同感就不是什么难事。

有网感是其二。在互联网深度嵌入社会生活的今天,营销特别讲究用户思维。不管是文旅还是招生,要想破壁出圈,不妨去看看年轻人喜欢什么、网友们都在关注什么。比如这次“北京到底有谁在啊”的玩梗接力,各大高校、文旅部门可谓反应神速,将热播剧梗主动嫁接融入文旅、招生工作的场景中,大大提升了网民的参与感,这才接住了这波流量。

当然了,巧妙的网络营销确实能在短期内产生流量效应,但要将新鲜感转化为持久动力,相关部门还需在深化内功上下功夫,会“整活”而又不止于“整活”。(付迎红)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城中村也能“长出”科创城
下一篇: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社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