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污水治理岂能这么“水”

2024-06-27 09:44:20    广州日报

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成了“样子货”?只要一下大雨,家家户户化粪池的污水就会外溢到街巷上,污秽脏臭弥漫整个街道。如此不堪的场景,却是央视新闻记者近期在山东青岛某地看到的现实景象。

从此次曝光的情形看,这样的地方不止一处。据部分群众反映,他们村里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根本不能正常使用,是“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类似问题近年来并不少见,甚至还出现了这样的怪象:民心工程搞成“闹心工程”——一看数据很“亮眼”,再看成效却很“扎眼”。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民生工程必须经得起检验。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是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群众最期盼改进的民生实事之一。然而,一边是村民家的化粪池快要溢出,另一边是污水井内连接化粪池的管道“滴水不进”,建好的污水处理设施沦为摆设,说到底是蒙混过关、做表面功夫。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就容易念歪“经”、办坏事:施工的潦草马虎,验收的敷衍了事,甚至出现层层剥皮、“跑冒滴漏”,结果就是财政资金花下去了,老百姓却怨声载道。

美丽乡村容不下“假工程”。这些“样子货”怎么来的?怎样通过层层验收的?问题为何久拖不“解”?种种乱象暴露出的责任缺失、监管缺位、长远规划不足等问题值得深究。在实践中,不妨与群众需求主动“对焦”,经常“回头看”、再检验,确保民生工程出实效。往深了看,在为民办事敷衍糊弄的背后,形式主义歪风、扭曲的政绩观往往有迹可循。要真正把民生福祉落到实处,恐怕还要在纠治这些问题上狠下功夫、久久为功。(张冬梅)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展现中国青年的昂扬风貌
下一篇:凝聚众力建好老年友好型社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