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防汛抗旱两手抓,筑牢防灾减灾屏障

——“扎实做好防旱抗旱各项工作”系列之三

孟 哲    2024-06-17 10:00:17    人民网

6月16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预计17日白天,新疆南疆盆地和东部、内蒙古西北部、京津冀、山东西北部等地将有37~39℃高温天气,局地可达40℃以上;福建西北部、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不仅考验着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更是对人类社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严峻挑战。极端天气之下,我们需要具备更加长远的视角和更为有力的行动。

持续性的高温天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对农业生产、电力供应等领域造成了严重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强防暑降温宣传、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温设施等,以减轻高温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在部分地区,持续的高温少雨对农业灌溉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各部门要精打细算水资源,坚决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努力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最大限度降低干旱影响,减少灾害损失。面对高温干旱的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减轻其影响。干旱不能等待天降甘霖,防灾减灾必须依靠我们的智慧和努力。

与此同时,防汛工作同样亦不容忽视。防汛是守护家园的第一道防线。暴雨等极端天气不仅会导致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还可能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一方面,建立健全的防汛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例如,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加固,以确保河流畅通和堤防稳固。另一方面,科学的预警系统也至关重要。通过精准的气象预测和水文监测,提前预知暴雨、洪水的到来,从而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动资源,进行有效的救援和灾后重建,更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各部门需将工作做到前面,把功夫下在平时,从制定好应急预案、备足防汛物资,到加强大江大河洪水的防范应对、盯紧中小河流洪水防御,再到加快推进基层防汛人员业务能力提升,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未雨绸缪、精心备战,才能不断提升防汛安全保障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旱涝并存、旱涝急转、旱涝交替等各种复杂情况。各地各部门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摒弃传统的、单一的防灾思维,采用更为灵活的应对策略,并具备快速响应和高效调配资源的能力。我们应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的策略,落细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全力构建坚实的防汛抗旱防线。

防汛抗旱工作不容小觑。事实一再证明,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灾后的紧急救援,更要未雨绸缪,做好灾前的周密预防和精心准备。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从容应对,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灾减灾屏障,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的新发展是世界的大机遇(和音)
下一篇:该铲除“开盒挂人”新式网暴的土壤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