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这一重要论述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指明了方向。
择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社会上不同的职业岗位,客观上确实存在着种种差异,择业者在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别,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择业预期和就业目标。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业态变化带动新职业不断涌现。在2022年7月新修订的国家职业“版图”中,职业被划分为8个大类、2967个工种。与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相比,增加了法律事务及辅助人员等4个中类、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小类、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职业的变迁,既顺应了市场需求,又契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职业“上新”,不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有助于更新择业观念、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新就业形态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日渐上升,平台企业、科技公司及现代服务业受到青睐。灵活就业由于就业弹性大、自主性较强,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接受度持续提高。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更加求稳,对传统产业一线、城乡基层等岗位意愿不高,创业热情不足。调查数据显示,2024届求职毕业生中,47.7%希望进入国企工作,占比排名各类型企业之首;其次是国家机关,占比14.7%。两者合计比例超过了62%。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突显,考研考公考国企的比例居高不下。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人才缺乏非常突出,“招工难”“用工荒”现象长期存在。事实上,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的悖论,成为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突出表现。
破解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结构性就业难题,必须尽快树立择业新观念。选择职业,要了解社会的需求,这是每个人择业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对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对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来说,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不同的岗位能够提供不同的劳动体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不管选择了什么职业,都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及高校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正能量,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新择业观念,为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创造更好的制度基础;高校要积极开展择业新观念培养和劳动教育课程,加强校企对接,鼓励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企业要不断改善招人用人的环境,开拓更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家庭要从子女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出发,为他们营造勤奋向上的家庭氛围;高校毕业生要培养独立自主、热爱劳动的品质,勇于接受社会及职场的挑战,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任何职业都不会埋没人才,也不会束缚人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对待职业的态度。以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就业预期,科学把握就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方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摆正工作态度、提升工作业绩打下坚实基础。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