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灵活转专业纾解“一考定终身”

2024-06-13 16:09:26    广州日报

决定在大学学什么专业,是高考之后的一道必选题。

为了做好高考考生志愿填报指导工作,全国多所高等院校近日召开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对本科阶段转专业的政策进行了介绍。和以往相比,如今高校有关转专业方面的政策灵活度更高、可选择的次数更多,可以更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志趣,把专业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才能使高等教育合乎人才成长的规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转专业的念头。实际上,“灵活转专业”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刚需。立足于这项刚需,新政策会触发哪些深层次的改变?

其一,将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学生的选择权愈加受到珍视。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其所好、学其所长,被视作培养国家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相较以往,“零门槛”的转专业政策打破“想转的没资格”与“有资格的不想转”的悖论,更加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所有学生每次可选择两个志愿,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而且校本部和医学院可以互转。这意味着,即使排名靠后的学生也有机会灵活转专业。新的转专业政策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让高等教育“以生为本”落到实处。

其二,将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有人曾发出警示,当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要当心人越来越像机器。所以,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调创新,更需要打破不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培养模式。“零门槛”的转专业政策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着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创造了多种可能性。

其三,将促使学科专业更加优化。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支柱。面对新的人才需求,高校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更要抓住学科专业建设这个着力点,加快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融入的脚步。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所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拆掉转专业的“门槛”,让学生用脚投票,无疑会对优化学科专业形成倒逼作用。接下来,高校要用好倒逼改革创新的力量,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快重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当然,对学生而言,如何用好专业的选择权,也是一道考题。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所做的调查,32.4%的受访者尝试过转专业却未成功,30.4%的受访者想尝试但最终没尝试。可见,要提高转专业的成功率,还需要对学生加强服务和指导。譬如,建立健全专业选择的指导机制,培养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换专业的学生适应新环境加强心理疏导。唯有如此,方能使灵活转专业惠及更多学生。(杨博)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读懂“建议全国推广”背后的民生期待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