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转专业自由”值得期待

2024-06-13 16:05:28    南方日报

近期,随着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公布本科阶段“转专业”政策,“转专业自由”“零门槛转专业”等话题冲上热搜,获得了诸多网友的好评。

一个明显的对比是,往年“××专业是天坑专业”“文科都是服务业”“千万别让孩子报新闻学”等言论颇为流行,制造紧张气氛,明显加剧考生和家长的报考焦虑。不难想见,在“一考定终身”等传统观念影响下,一边是知识总量快速增长、专业细分度不断提升,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选择困难,一边是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就业竞争,更加反映到专业报考上,让学生和家长无比纠结。相比之下,这些知名高校释放出的善意和诚意,值得肯定。

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有选择总是好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9.0%的受访者有过转专业的念头,32.4%的受访者尝试了没有成功,30.4%的受访者想过但没尝试。现实中,即使学生遇到不喜欢的专业,但能真正实现“转专业自由”的高校并不多见,一些看得见看不见的“门槛”阻碍了学生自由选择,比如,只有满足“专业成绩达到一定分数之上”“专业排名前多少位”等条件才能申请转专业,就因充满悖论而受到诟病。

长远来看,更加灵活开放的转专业渠道,无疑更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就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这些均指向了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大的选择空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让理想照进现实、惠及学生,反映的是我国人才培养理念的可喜变化。

舆论场上也有人担心,全面放开转专业,会导致学生从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引发新的不公。事实上,正如多所高校所明确的,“冷专业”“热专业”都是相对的,随着“转专业自由”逐步推开,专业热度必将趋于平衡。同时,高校势必也会对转入专业进行一定的评估和把关,因此不必过度担忧。换个角度来看,专业确实关系到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方向,但眼前的专业热度并不与未来就业前景好坏直接挂钩,交叉学科背景下什么样的人才更加受到欢迎,显然是一个开放式问题。一味以分数高低、专业冷热等标准来衡量,只会导致思维视野不断窄化。

给予学生更大自由选择权,是政策导向,也是现实需求。也只有当社会注意力更多地从供给侧投向需求侧,才能更好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陆夷)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读懂“建议全国推广”背后的民生期待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