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照护力度要跟上老龄化速度

2024-06-06 11:13:55    广州日报

课堂上,孙元金全神贯注地讲着课;走廊上,母亲韩树芳正打扫卫生……孙元金是山东济南某中学老师,每天他都会带着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一起上班,母子俩成为学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带妈妈上班”,一个温馨、动人的故事。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在这个故事里,一个被疾病所困的家庭,一所选择接纳的学校,孝顺的儿子、有担当的校长、友善的同事、可爱的学生,人们以温柔善意合力改变了故事的原本走向,让人直呼暖心。

不过,倘若将故事的暖色调剥离出去,其背后的问题着实让人轻松不起来。据《2023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数据及防控策略》,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1000万人。另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末,我国失能老年人数大约有4400万人。还有研究预测指出,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将超过7700万,他们平均要经历超过7年的失能期。每一个数字,都意味着一个个“小家”的负累,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课题。

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自然也不只是“家务事”。近年来,透过新闻报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有关照护失能失智老人的故事。比如今年初,大学教授胡泳的一篇文章在网络刷屏——《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文中历数照顾阿尔茨海默病重度患者的艰辛和不易,令人唏嘘不已。故事或温暖、或沉重,其“内核”都是一样的: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有研究显示,89.9%的失能老人更愿意选择在家里接受照护。这意味着家庭之累仍将是长期难题。将患者家属从沉重的照护工作中解脱出来,不现实——如何更有效地分担,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比如,在经济上减负。2016年6月起,人社部启动了长护险试点,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予以补贴,为大量家庭减轻了负担。现如今,失能老人随子女异地生活已成很多家庭的现实选择,探索长护险异地结算、跨地区享受待遇值得探索。

再如,在“人手”上支援。照护失能失智老人是技术活,是耐心活,是“马拉松”,尤其照护重度患者,难度可想而知。长护险提供的专业照护服务能否加大频次?各地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等探索的“喘息”服务、“爱心助浴”等项目能否再多些?针对家庭照护者的公益培训能否更深入?当援手越来越多,当支持形成一张网,家属的重负就能少很多。

还有,在设施上保障。有地方探索为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把专业的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很多城市积极推进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为老人居家养老护航……这类服务,多多益善。

当然,社会的包容、接纳也必不可少。“带妈妈上班”虽然很难复制,但倘若各方面情况都适宜,这样的温情故事、类似的体谅呵护不妨再多点。(夏振彬)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