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该给“洋院士”挤挤水分了

白佳丽    2024-05-28 10:41:04    新华网

近日“洋院士”现象引发的关注似乎告一段落了,但对此现象不应就这样放过。公众期待,该给“洋院士”挤挤水分了,让学术圈重塑唯实、唯真、唯学风气。

“给钱就能评”“缺少过硬科研成果”……一些所谓外籍“院士”引起的质疑已不是第一次。关于“洋院士”现象的讨论,表面上关注的是“洋院士”的含金量,实际上拷问的是国内学术人才评价体系和学术诚信问题。

我国高校“破五唯”、科技人才评价“破四唯”已推进数年,但一些科研机构、高校,依旧以“帽”取人,将“帽子”与学术资源配置、人才待遇等挂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科研人员“帽子”与职级挂钩。其中,院士头衔尤其被科研院校追捧。

当选国内院士之难众所周知。有人自然而然想到国外的“洋院士”。虽然此“院士”非彼“院士”,但很多人分不清,在国内有一定市场。

“洋院士”受到质疑,消解的不仅仅是个人信誉,更是学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如果任由“注水”的“洋院士”充斥学术界,挤占本该属于真正埋头苦干的科研人员的学术资源,必会侵蚀学术的纯粹性和科研的严谨性。院士这一崇高的学术称号的含金量,也会因此而打折扣。

“洋院士”问题绝不能轻轻划过,“洋院士”的水分得挤。要探索建立海外人才称号认证机制,不仅让掺水的“洋院士”无处遁形,也让真正被国际学术领域认可的学者发挥更大作用。而根本上,要校准科研领域对人才称号理解和使用的偏差,让“帽子”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让“甘于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占据主流。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深化传统友谊 拓展务实合作
下一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价值取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