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公共智能设备岂能频频“失能”?

2024-05-24 11:07:04    北京日报

近年来,城市街头巷尾出现了许多智能设备,涵盖餐饮、充电、废品回收等诸多领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不少智能设备频频“黑脸”罢工,或是功能“鸡肋”、体验感差,给市民带来困扰。

随着生活品质提升,市民需求日益多元。基于就近提供服务、提升办事效率等目的,在城市推广智能设备,本是好事。可眼下,设备“失灵”的情况尤为普遍:有的自动售卖机显示屏“黑脸”,长期失管电线裸露,商品落满灰尘;有的智能旧衣回收柜已然荒废,旧衣物堆积数月没人管;还有的智能垃圾桶语音识别不灵,往往只能按键开盖,与普通垃圾桶无异……这些设备打着“智能服务”的旗号,到头来反倒成了“无人服务”,颇让人无奈。

智能设备“失能”,背后有各种原因,尤其是运营管理问题。某些智能设备本不成熟、可靠性差,未充分市场调研和先期试点,便一哄而上盲目布局,将不可避免产生试错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智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直接责任方往往是相关企业,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异常,或者干脆撂挑子,设备后续几乎就只能“自生自灭”,社区、物业和属地多半有心无力,徒增城市管理负担。

用“绣花精神”治理城市,因地制宜增补便民设施之后,配套服务与运维管理也须重视。若缺少这一环,无论标榜多么智能高端,本质就是添堵添乱的半吊子工程。“城市家具”的增补打理,无论大件小件,皆不能任性而为,而应基于完善系统的需求论证审慎决策。眼下,对于已设立的各类智能设备,确有价值者,需加强后续管理维护,建立地图台账,便于市民查询使用。而对于一些长期弃用,甚至影响正常通行的“僵尸设备”,该清理就要及时清理,还清朗公共空间于民。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哪一环都不能掉链子。与时俱进,让智能服务便利市民、融入生活,才是城市治理升级的本意。(孙延安)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强合作,释放新能源汽车产业减排潜力
下一篇:让更多劳务品牌成为就业“金招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