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年轻人辞职回村种地,该怎么书写田间地头新故事?

柳早    2024-05-10 10:44:05    新京报

年轻人开始流行辞职回村种地了?

日前,有媒体采访了几位辞职去村里种地的年轻人,有航空安全员,也有编导,在经历多年的城市生活之后,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回村种地。这一报道,也引发了舆论关注。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近些年,已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去当“新农人”。一些年轻人和城市化方向背道而行,选择到乡村去成就事业,当然是个好现象,这至少意味着年轻人的人生路径上多了一个选择,而不是只能在写字楼里“内卷”。

而且,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今天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带有苦情的角色。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条件的便利,农村也已经日渐成为创业热土。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万人。如今的年轻人回村,不是一种简单的“种地”,而是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去开拓事业。他们回归农村,却也在创造一个新的农村。

就像媒体采访里的案例,回村的年轻人们,不仅尝试精细化种植,也在尝试社交媒体运营。这一切,并没有和城市空间、现代生活切割。也因为这些年轻人,农村可以被纳入一个更大的现代体系之中,农村也在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仔细看看,不只是年轻人辞职回村种地收获了关注,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县域旅游也火了。一些县城的旅游指标,跑赢了全国大盘,下沉市场增速高于一二线市场。

或许,这二者也有某种共通之处——县城、乡镇正在被重新发现,乡村平静自然的生活空间和内心状态,正在捕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归园田居”这种千百年来的情结,再度引发了共鸣。

当然,也正如旅游终究是生活里的一站,长期的乡镇生活并不适合所有人。相比资源聚集、高度分工的城市,乡村的容纳能力和岗位丰富度终究还是有限的。

从这个角度说,舆论对“年轻人辞职种地”也无需盲目美化,更不必过度渲染小布尔乔亚对田园生活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想象。就好像,不少取材乡村的短视频,最后却难逃摆拍的审视,一种流行叙事里的乡村,和真实的乡村生活,并不能完全匹配。

这么说,倒不是要给向往乡村的年轻人泼冷水,而是年轻人在做职业选择之前,应当清楚乡村生活并非只有诗情画意,需要有更细致的调研和更成熟的考虑,而不是过于草率,更不能盲目跟风。

对有志于回村发展的年轻人,社会也不妨主动提供一些帮助。全国人大代表、新农人之一魏巧,就曾提出“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建议为符合条件的新农人提供导师辅导、培训机会、就业补贴以及政策支持。这一建议,也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了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这就不失为一个思路。相关部门不妨组织更多的新农人培训和扶持,让有意向的年轻人可以更有效地接触到相关信息,也能更早地校准个人目标和乡村发展的交汇点,更清晰、全面地审视并制定人生规划。

希望这些辞职回村种地的年轻人都能如愿收获,也希望乡村可以和更多人生志向、兴趣意愿、知识结构相匹配的年轻人相遇,给田间地头留下新的故事。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次挂号管三天”,惠民举措宜尽快制度化推广
下一篇:擘画新时代中匈关系发展新蓝图(和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