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五一”小长假点燃消费市场“烟火气”

2024-05-08 10:03:20    中国网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交出了一份热辣滚烫的消费成绩单。各地开启“人从众”模式,集中释放了庞大的消费需求,热络了消费市场。这不仅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点燃了消费市场的“烟火气”,再次见证了超大规模市场的天然优势,展现了活力满满的中国经济持续回升的良好态势。

“流动的中国”再次出现,消费市场快速升温。“五一”假期,到处涌动着人潮,出行需求加快释放,或长途旅行,或短途休闲,都掀起阵阵“消费热浪”,让相关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着实“火”了起来。

交通运输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约13.6亿人次,日均超2.7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4.1%。民航方面,5月1日至5日,全国民航累计发送旅客997.1万人次,日均199.4万人次,比2019年劳动节假期日均增长11.1%。火车票更是“一票难求”,不少地区加开临时列车。仅5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189.2万人次,同比增加123.9万人次,增长11.6%,创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五一”假期,消费市场快速升温,实现消费者与商家的“双赢”。

文旅消费唱大戏,丰富消费新体验。近年来,文旅消费越来越火,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是文化加旅游的各式体验,也带来各种消费热点。许多地方依托当地优势,深挖消费资源,培育和发展具有高识别度的特色文旅消费项目,尤其在网络媒体的加持下,引得八方宾客纷至沓来,使文旅消费大放异彩,成为消费市场上活力迸发的“生力军”。

这个“五一”假期,很多人直接来一场“诗与远方”的旅行,或者就近享受一场本地文化盛宴,个性化、多样化的文旅新体验不断激活消费张力,满足消费者精神与物质的多面消费需求。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3.5%。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了消费市场的假期效应。

供给侧发力,激发消费新活力。从实物消费到服务消费,从线上消费到线下消费,从小众消费到大众消费,各级政府、各地商家,都不失时机地推出促消费新举措,加大供给力度,提高供给质量,丰富供给内容,增加消费新内容新场景,燃动“五一”假期消费热潮。

假期里,文化和旅游部举办全国“五一”文化和旅游消费周活动,会同中国银联实施2024年度“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一些地方推出演唱会经济,与夜间经济交相辉映,拉爆“五一”假期人流物流财流。据统计,已纳入监测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7257.5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五一”假期同期增长6.9%。此外,各地积极组织开展以旧换新系列活动,带动大宗消费稳步增长。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汽车、家电、家具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8%、7.9%和4.6%。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消费市场上供给侧持续精准发力,今年“五一”假期,旅游下沉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下沉市场旅游目的地,如乡村游、县域游等,成为消费市场上的后起之秀,更有性价比的下沉市场带来消费新增量,使假期消费市场呈现多点开花、全面起势的新局面。

消费尤其是假期消费,是观察经济活力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年“五一”假期消费,供需两旺,热潮涌动,活力满满,既满足了人们休闲愉悦的度假需求,也提振了市场需求,强化了居民消费持续向好态势,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基本盘。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做好促消费这篇大文章,着力扩内需,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乘势而上、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之举。可以预见,在各项促消费扩内需政策推动下,持续加码供给创新,加速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涌现,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将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澎湃动力。(作者张德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断拓展塞中两国务实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下一篇:创新金融服务 满足多样需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