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岂容“鬼秤”继续“捣鬼”

2024-04-16 11:00:46    广州日报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多地市场,有一些无良商家在秤上做手脚,致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缺斤短两。坊间把这种做了手脚、称重显示与实际重量之间存在偏差的电子秤称为“鬼秤”。

现实中,“鬼秤”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某美食博主就曾前往多地“打假”,拍摄并发布了不少揭露商户“缺斤少两”的视频——通过输入“作弊码”调节档位、改变计量基数等一系列操作,“鬼秤”便可以“自由”定量。此外,电子秤遥控器可以远程操控称重模式,隐蔽性更强。如此狡猾地作假,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是实打实的违法行为。

明知违法,为何“鬼秤”依然层出不穷,甚至技术还不断“升级”?对不良商户来说,改装“鬼秤”成本低,但收益却是巨大的。同时,一键重启、远程恢复等技术“后手”,很容易让其产生侥幸心理,觉得即便被察觉到异常,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危”为安。至于“鬼秤”背后的产业链,利润可能更大。一台改装的电子秤,售价可达正常的1.5倍,涉及遥控的,价格则更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见钱眼开、知法犯法。

严打“鬼秤”还需“铁拳”出击。在当前的处罚基础上,不妨继续强化信用约束、加强失信惩戒,让不良商户“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此外,还可以在市场等场地放置准秤,为消费者提供对比,同时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形成监管合力,共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皇甫思逸)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向“新”而行,做强“科创+产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