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北京市第42个“爱鸟周”的启动仪式在平谷区金海湖举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发布了《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更新版名录中收录的野生动物种类已经由608种增加至612种,新增加的4种全部为鸟类,包括黑冠鹃隼、鹊鸲、红头长尾山雀、中杜鹃。目前,北京野生鸟类已达到519种。(4月14日《北京青年报》)
自2021年名录发布以来,该名录每年都在扩容,截至目前已增加了16种野生动物。这表明北京的野生动物资源日趋丰富,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野生动物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最直接的反映。今年春季迁徙季以来,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频繁“光顾”北京,为京华大地增添了更多的灵动和生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不约而同来到京城,北京的陆生野生动物“大家族”不断增添新物种,“名录”持续扩容,既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喜人成绩,也见证着美丽北京建设步履铿锵;既是意料之外的惊喜,也是情理之中的收获。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基础。近年来,北京积极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能力和管理水平。今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北京“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事实表明,森林城市建设扩大了城市生态空间,为野生动物营造了更多的“安居乐园”。北京还建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市九成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这些事实和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全市上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付出的不懈努力,凸显了城市决策者、建设者们的绿色发展理念。
保护生物多样性,既有宏观层面的“大手笔”,更有微观层面的“小工笔”。仅在2023年,北京就建设了125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和20处绿隔郊野公园,使得野生动物们不仅有地儿可住,而且吃喝不愁。诸如此类的做法,小中见大,生动彰显了“舍与得”“予与取”的智慧,有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远见。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这要求北京市各相关部门乘势而上,以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保障等工作,着重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重点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监测评估和执法检查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创新中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保护生物多样性,还需扩大生态宣教覆盖面,吸引更多人参与保护、投入其中。近日,北京结合正在进行的“爱鸟周”宣传活动,推出了“北京智慧观鸟互动地图”,发布了北京春季观鸟导赏图;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启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月”系列活动……相关部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探索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引导公众爱护自然、保护动植物,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观念深入人心,这些举措和思路值得点赞。
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受益、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积极争做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者、践行者、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守护自然生态、建设美好家园,自觉抵制任何破坏野生动植物行为。要凝心聚力共建保护体系,共享鸟语花香,共绘美丽北京新画卷,向着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不断迈进,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夯实绿色根基。 (威利)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