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螃蟹(hǎi)嘛,八呀八只脚(jiò),两个夹夹往天上戳,背上背个壳壳么,那么大一坨,哎哟……夹到我的脚(jiò)……”清亮的童声,“魔性”的歌词,这两天,这首用云南方言演绎的《螃蟹歌》在网络热传,不少网友直呼听得“根本停不下来”。
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这首歌的演唱者竟然是来自云南玉溪一所乡镇小学的孩子们。没有想象中的自卑孤僻和羞怯,他们自信大方、热情开朗,歌声中自带“泥土的芬芳”。若要问神奇的魔力哪里来?答案就是音乐。
从他们加入名为“若水”的乡村童声合唱团那天起,“命运的齿轮就开始慢慢转动”。与音乐为伴,在歌声中成长,他们捡拾起自信和自爱,在打开心门的同时,广阔的世界也向他们伸出双臂。就是这支连“业余”都算不上的“野生合唱团”,从简陋的小学操场一路唱到省会昆明,唱上央视的舞台,唱出国际大奖。
翻看他们录制世界合唱大赛视频的图像资料,很难不令人动容:没有录音棚,由四面土墙围成的场地因收音效果不错最终被选用;没有统一的演出服装,一群山里娃穿着最日常不过的旧衣服;没有灯光和背景墙,多亏身后有几棵大树,才让画面不那么枯燥。即便如此,他们在与世界顶尖团队的比拼中毫不逊色、漂亮胜出。旁人只看到这“炸裂”的成功,但这背后是多少道沟沟坎坎的跨越,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
在乡村,不少父母和孩子仍抱守“音乐无用论”,对孩子参加合唱团“基本无感”,甚至排斥。孩子们自然也多是音不准、谱不识,没摸过什么乐器。相比之下,学校的钢琴年久失修倒算不上多大的问题了。但有人没放弃。作为一名基层学校音乐老师的普海玲没放弃,她毅然决然组建童声合唱团,耐心说服父母、教导孩子,自我加压“没事找事”。当地教体部门和相关力量没放弃,争取多方支持为合唱团“雪中送炭”。更难得的是,他们将玉溪各地基层学校的音乐老师聚拢一处,组建起一支教师合唱团,让已经基本走通的童声合唱团模式在多个学校“复刻”成为可能。
“保持热爱、彼此点亮”。《螃蟹歌》走红背后,在更多镁光灯没有照亮的地方,音乐正以它独特的力量,温暖着乡村孩子们的心灵,点亮他们梦想的天空,不仅带给他们美的体验和感受,更带给他们“我值得”的获得感和信念感。勇闯未来的种子,在歌声中撒下;隐形的翅膀,在歌声里“长”出。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一旦梦想开始苏醒,生命的力量自会去追逐和创造属于它的意义。乡村合唱团中,已经有孩子立志要考音乐学院,续写一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珍视,每一个未来都需要托举。谁来“唤醒”梦想?谁来激发向上的渴望?需要一个个“普海玲们”,但还远远不够。相比其他音乐教育,合唱所需的全部“乐器”就是孩子的嗓子,但即便如此,是否有足够的师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支撑这堂音乐人生课开设下去,仍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近处看,需要懂专业有爱心的老师;往远处看,离不开教育系统内外对美育价值的正确认识,离不开相对应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的牵引,以及“大手牵小手”式音乐教育帮扶等共同行动。概而言之,推动城乡中小学美育实现均衡优质发展,让“声声不息”不再是孤勇者的冒险,让“音乐奇遇记”不再是部分孩子的幸运。
还记得,2022年立春那天,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孩子们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颂》,用天籁征服了全世界。从《奥林匹克颂》到《螃蟹歌》,由音乐和梦想带来的改变一直在延续,用热爱与坚持奏响的青春之歌飘向更远处。让更多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翱翔,前述两个合唱团的名字已道尽“机关”——像“马兰花”般坚韧勇敢,上善“若水”,相信团结和坚持的力量。 (王丹)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