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软硬并重”倡导厚养礼葬

2024-04-03 10:51:31    南方日报

临近清明,媒体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包括脱贫村在内的一些农村地区,动辄数万元的殡葬费,依然是群众的一笔不小负担。多地村民表示,不少人家里为了办丧事“落下饥荒”。

一家以务农为生的丧户,屋里十分老旧的家具家电都舍不得换,办丧事却花了5万多元。丧户也感到无奈,但“不大操大办会被认为不孝”。为避免“成为异类”,许多人不得不“随主流”。

一边难解风气和舆论的“绑”,一边遭遇暴利的“坑”——不仅民营机构殡葬用品不明码标价、随意加价现象较为普遍,去殡仪馆治丧也可能“被宰”:有的殡仪馆违背“设置低价骨灰盒并保证供应”的规定,所售骨灰盒多为高价款,有的要求火化后想寄存,须在馆里买骨灰盒,存在强制消费现象。

丧礼承载着许多意义,对个人而言,它是对逝者的告别,也让生者能够慢慢平复哀伤。“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从“礼”出发,真正体面的丧礼不在于花了多少钱,也不在于摆了多少桌酒席、来了多少人,而在于哀戚之情是否真切。礼仪要有节制,从“节”出发,不该为了“风光大葬”影响生者的正常生活,尤其当超出经济承受能力追求排场时,也该想想这样的丧礼是否变了味。

为避免因丧致贫、因丧返贫,近年来,各地加大公益性、基础性殡葬服务供给,让群众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就可以完成最后的人生大事。当然,各地“殡葬基本公共服务”的项目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同时,个别地方收费乱象依然存在,需要有关部门推动基本殡葬服务设施扩大覆盖面,严格规范殡葬服务和经营行为,填平暴利的“坑”。

加大供给、加强监管只是一方面,为办丧事“落下饥荒”背后有传统习俗、舆论、社会心理等多重动因,从根本上改变讲究面子排场的重殓厚葬风气,还要改变群众观念。诚然,不是花钱越多、排场越大就越能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但有人不想站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不知除了大办一场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寄托哀思,还有人想要博一个好听的名声,才明知是“坑”还硬着头皮往里跳。一些移风易俗较为成功的地方,多从改变“大总管”(村里负责办白事的人)、党员等关键人物观念入手,树立起“生前重孝顺、死后尚节俭”的先例,带动民风社风改变,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民俗面前,个人力量常常很渺小,即使自身是殡葬改革者,也难以抵挡家族压力,因此需要政府的长期倡导和政策引领。而倡导、引领的过程不仅需要讲明道理,更要讲好故事,“殡葬叙事”对于移风易俗很有价值,值得深入挖掘。相较于操作层面的“硬”举措,这样的“软”办法或许也有助于化解一些人对丧事大操大办的执念。 (维 辰)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减负出实效 治理提效能
下一篇:文明出行 添彩美好生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