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追逐暴利,罔顾伦理

岚 山    2024-03-27 09:55:43    人民网

信息时代,热点汹涌,流量湍急。于是乎,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小算盘”,在迷信“流量至上”中淹没了理性、丧失了底线。他们罔顾传播伦理,冒充当事人开直播、赚打赏,即使“在伤口上撒盐”也恣意妄行;他们罔顾人文关怀,围堵受害者家人求关注、博眼球,丝毫不顾忌法律法规、公序良俗。更有甚者,编造故事、炮制谣言,只为把“泼天的”流量“吃干榨尽”。

平心而论,一个话题有了热度,自然就容易发酵。倘若只是为了挖掘真相、补充信息,这样的内容创作也有其可取之处。然而,时下的一些流量“衍生品”,早已背离了事实本身,不仅助长了粗制滥造的风气,而且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刺激了公众的情绪,传递了错误的价值,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蹭流量“无底线”、说瞎话“无遮拦”、带节奏“无原则”……难看的“吃相”背后,潜藏着再简单不过的逻辑。在这些社交平台账号运营者的眼中,蹭流量就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首先是门槛低,只要“傍”上名人、“蹭”上热点,就能快速吸引粉丝。什么资质、机制,什么昵称、规则,统统不重要。其次是高收益,“流量即金钱”,只要能让观众“点赞、转发、评论”,自然就可以用来变现。如果能再夹杂上点“内幕”“独家”“爆料”,简直就会赚得“盆满钵满”。再就是不用负责任,即使被盯上,随便换个马甲就能卷土重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有流量就往哪里钻”。

不难发现,机制不健全、规则不完善,是蹭流量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这方面网络平台可谓难辞其咎。该严管的准入规则形同虚设,该审核的内容置若罔闻,该斩断的谣言任其滋生,自然就会让丑恶的、虚假的、庸俗的流量大行其道。从花钱买热搜,到水军刷热点,再到搭车蹭热度,平台的漏洞不应该是网络生态的“窟窿”。有必要认识到,平台是流量的入口,蹭流量的行为看似可以造就短期“繁荣”,实则饮鸩止渴,加剧的是质疑与焦虑,伤害的是信任与黏性。将真正优质的内容推送到用户身边,把无底线蹭流量的行为从公众视野中剔除,网络平台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主体责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流量亦然。谁把流量当作操弄的“玩物”,将舆论视为牟利的“工具”,谁就会栽跟头、受反噬。无论是什么时代,不管是什么载体,“内容至上”都要大于“流量至上”。杜绝“寄生”,斩断“黑手”,防止“蹭流量”,监管要有力,平台要给力,用户要齐心协力。惟其如此,才能让流量既不枯竭,也不决堤。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小助老餐,惠及大民生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