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种地可以更有吸引力

魏 巧    2024-03-25 09:44:36    人民日报

一个人,能管理多少亩地?借助科技的力量,我能做好500亩的田管。我和爱人以前是做农业科研的,深信农业的学问就应该做到辽阔大地上。2017年4月,我们辞职回到江苏镇江的农村创业,一开始因为缺少耕种经验,闹过笑话、吃了苦头,但也做出思考:新农人应该给农业带来什么?我们的答案是:理念和科技。让种地更高效、更轻松、更有吸引力,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如果来到我们管理的田地,你就会发现,今天的农业已然变了样:从“看天吃饭”渐渐转为“知天而作”。传感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光照、风速、气温、雨量等环境数据,土壤肥力怎么样、苗情长势好不好、有没有病虫害,云平台上一清二楚;田地种植运用物联网、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农业装备,能够实现无人收割、无人耕种、无人播种、无人施肥;后台监测显示95%的麦子成熟了,一声令下机器就能开始收割,之后犁地、耕田、无人机撒肥还可以无缝衔接……我们有一组数据:与接管前相比,农民劳动强度减少了40%,肥料的利用效率提高了15%,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20%。与此同时,水稻的亩产提升9%,亩均效益增加28%。附近1万多个农户,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增收,粮食品质也得到提升。科技的赋能,正让种地变得更加方便、更有效益。

当知农、爱农、敬农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加入新农人行列,农业发展就会更有希望。我们和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共建了培训课堂,我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在田间地头给学生们上课;我也和前辈、同行一起,推动成立“新农人学院”,探索不同类型新农人的培养模式,为农田注入人才“活水”。我相信,加强培训、完善政策,支持新农人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用聪明才智激活土地活力,种地就可以是新鲜的、有趣的、时尚的。

作物扎根土壤吸取营养,种地也要扎根大地汲取智慧。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在农村地区经常做调研,收集、整理不同地方种粮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再转化为一个个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实现多种粮、种好粮,既靠人也靠技术,尤其是懂技术的人。面对基层农技人员短缺的现状,需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提高种粮收益,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更好保障粮农权益,提高种粮积极性。此外,还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奔赴乡村全面振兴一线。

农民是值得尊重的职业,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事业。为新农人建平台、搭舞台,更多青年才俊就能扎根沃野勤实干、出妙招,为农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镇江经开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5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保持全球竞争力,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