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优化学科专业,“新”是重头戏

王晓语    2024-03-25 09:42:10    人民网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全国各所院校的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4种专业,包含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生态修复学、健康科学与技术等。新的学科专业既体现了时代的需求,有助于培养新兴领域的人才,也彰显了国家对于多元化学科发展的重视。

在当前形势下,学科专业应朝着什么方向进行探索和实践,如何进一步开辟高等教育领域的新赛道,也是专业优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则。此次,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同时,通过设立交叉学科或推动原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专业改造升级。换而言之,就是国家紧缺哪类人才,高校的专业设置就要瞄准这些需求进行优化调整。

因此,要结合高校特征和行业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细分赛道,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于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要谨慎增设、及时调减。这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矛盾的关键举措,也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据了解,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此轮专业调整优化,是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年度常规工作。方案实施一年来,教育部持续加大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力度,“一省一案”“一校一策”狠抓落实。目前已有23个省(区、市)、94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制定了实施方案。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主要职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要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深度融入社会与科技发展前沿,了解新时代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打造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新高地。另一方面,注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面向未来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改造优化传统学科,布局培育新兴学科,在产学研融合中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和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对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总而言之,学科设置结合社会需求、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来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是基本要求。学科专业设置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需要各方积极合作,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走好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教育强国。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保持全球竞争力,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
下一篇:种地可以更有吸引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