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国标出台,有助于行业的标准化、推动行业规范化,而监管也将“有法可依”。
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旨在强化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此次通知亮点颇多,其中明确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得添加防腐剂;同时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以及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等主食类产品均不属于预制菜。
此前,已经有逾20省份出台了各自的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和地方标准,但一份全国通用的标准,对行业具有更完整和清晰的指导意义。可以说,预制菜国标出台,有助于行业的标准化、推动行业规范化,而监管也将“有法可依”。
预制菜在近些年快速兴起,其集中生产、加热简单、口味统一的特性,格外适合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以及快速扩张的餐饮行业。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新增注册企业超过4000家,“开疆拓土”的预制菜,展现出巨大的产业前景。
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此之前关于预制菜的定义范围、安全标准始终没有厘清,预制菜未能摆脱保质期过长,添加剂、防腐剂滥用的疑云。这也让预制菜在很多地方被贴上了“不健康”“没营养”之类的标签,甚至引发了一种“反预制菜”的情绪,行业前景也变得不再明朗。
因此,对于一个如此巨大体量的产业,一种近乎无所不在的食品分类,行业规范有必要迅速补位,这也是通知出台的背景。
而从通知内容看,对很多社会讨论都有所回应。比如,关于中央厨房、速冻食品等一直存在争议的品类都予以了明确,有利于缓解社会谈“预”色变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不仅精确定义了预制菜的概念,也提高了预制菜的门槛,比如规定“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一方面,这表明了行业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符合消费者对于健康食品的追求;另一方面,预制菜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储存运输环节难度提升,对从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预制菜如何保鲜、保质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曾有研究机构指出,中国预制菜的加工起步较晚,七成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那么这些分散分布的小企业,是否能够充分实现冷链运输,保证食品安全,也会备受关注。
对此,通知也有相对应的表述,比如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水平、加快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应用等。
可以看出,这些都为预制菜未来的发展厘清了方向,预制菜不能走追求速度、牺牲质量,追求方便、牺牲安全的歪路上去;相反,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完善产品质量,进而实现行业整体的提质升级和口碑重塑。
客观来看,现如今,人们已经不太可能彻底拒绝预制菜,预制菜本身是一种工业化集中生产的产物,已经在呈几何倍数地提升餐饮行业的整体效率和规模。这也是通知中“高质量发展”所蕴含的意义,预制菜的潜力仍然有待挖掘,也应当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那么,眼下重要的就是提升预制菜的透明度和美誉度,让其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舆论接受度上,都迅速成为一种“普通食物”,而不再是一种被特殊标记的门类,从而以一种更可信的状态,嵌入人们的生活图景。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