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编程就是文盲”“不接触AI教育就输在起跑线上”“不玩机器人的孩子早晚要吃亏”……近年来,少儿编程等专业性较强的兴趣课程备受关注,但部分培训机构的口号却是越来越唬人,看似苦口婆心为孩子好,实则骑在家长头上贩卖焦虑。类似论调让人不敢细想,否则就连13岁开始接触计算机的比尔·盖茨恐怕都要自惭形秽。
不可否认,以少儿编程为代表的兴趣课程确实对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和思维训练有益。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使用电脑等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孩子将英语、数学、逻辑学等知识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当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充分思考试错,制作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或是让“火星车”跨越障碍时,那种强烈的成就感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学习探索的正向循环。近年来,少儿编程课程进入中小学校园,成为信息技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中含义不难想见。
但在推进相关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揠苗助长的现象。有些小学乃至幼儿园照抄照搬外部教材,缺乏趣味性和应用性,孩子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有的则是课程安排不合理,孩子还没学会打字就要接触软件编程,缺乏数理基础使得理解困难。尽管在部分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校内开设编程课、机器人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比赛等已经不是稀罕事,也积累了一批有经验有热情的指导老师。但仍有许多学校并未做好准备,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科学的课程设计,拿到教材几天就仓促上阵的任课教师也大有人在。
更令许多家长感到担忧的,是校外培训市场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在宣传中就直接瞄准竞赛和升学,抓住家长寻求捷径的心理,收了一圈培训费材料费后,却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也有家长打定主意要慢慢来,结果是乐高编程、机器人编程、软件编程等学了一大圈,钱花了不少,孩子也照着范例做了许多作品,但老师口中的“能力培养”“思维锻炼”却总是差强人意。网络上搜索“少儿编程课怎么样”,10条回答中超过半数都是软广告,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机构设置的话术陷阱中。真实反馈稀缺、门槛和标准不健全、过度宣传夸大宣传等问题,影响着行业的风评和进一步发展。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到:逐步新增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全国人才梯队,倡导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少儿编程教育,带动相关概念走俏,多省随后发布文件将其纳入教育培养体系中。然而六年多过去,行业仍处于探索和试错的阶段,着急用“捧一踩一”甚至是“盖棺定论”的语调来贩卖焦虑着实不可取。“人之才学,贵于适用。”新技术相关的兴趣课程只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培养模式,体现了教育向更全面、多元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不应因功利心理抹杀孩子成长的其他可能。
世上没有一场马拉松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也没有一种无知源于少学了某项课程。理性看待兴趣课程和少儿编程,还需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爱好和实际需求后再做决定。毕竟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不懂编程不一定是“文盲”,但缺乏判断、盲目跟风,到头来却可能是“白忙”。(默 达)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