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这为高等教育,特别是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中医人才培养存在周期长、医学创新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不足、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创新不足等问题和瓶颈,需在坚持“传承、创新、引领”的基础上不断破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时代之变,提高站位顶层布局,开创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现实,传承创新中医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等中医药人才,已经成为高质量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做好高等中医教育,既要坚持弘扬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和规律,又要将传统中医学科与多学科交叉有机融合,还要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新方法,更有针对性地打造新时代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中医院校能够培养出中医功底扎实、适应社会需求、推动学科发展的高素质中医人才,应当秉承“中医+”“+中医”的理念,促进中医与西医汇通、医教研协同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未来医学发展和健康需求为导向,探索创建“一体化、阶段性、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可通过优化设置多学科课程群、全程设置导师制、中医经典学习考级牵引等举措,实现中医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扎根大地办学,解放思想打破瓶颈,提升人才培养的底气与后劲。面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传承创新不足、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不足问题,高等中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新路,为广大中医学子创造更加开放、能够汲取原汁原味祖国医学精华的氛围和条件。在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中,坚持不懈提升师资队伍育人水平和能力是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核心保障。一方面,学校应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对于高等中医教育而言,更加突出传承性和实践性,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为广大学子开辟更广阔的与名医、名师、名家交流实践的路径,扩大中医教育供给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中医人才培养还应以社会需求为牵引,进一步提升中医学子的实践认知能力。应当拓展并下沉高等中医教育阵地,创新思路将中医学子在基层的实践锤炼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鼓励学生投入医疗基层开展临床实践,为高等中医人才培蓄底气与后劲。
秉持守正创新,创建海外中医中心,引领国际化中医高级人才培养。高质量培养中医药人才必须放眼“全球”,创新改革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不断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培养储备人才。高等中医教育应当始终坚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要求,创新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通过与世界各国知名大学合作开展中医教育项目,创建特色品牌,不断完善中医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应围绕整体发展目标,立足学科特色,在海外建设集中医药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及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中医中心,为学校开拓与海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互鉴、互容、互通的渠道,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教育合作品牌以及国际学术会议品牌。此外,为当地西医医生及中医师继续教育学习创造便利,打造成为服务于全球高水平中医人才培养的国际教育培训基地,为培养高水平中医国际人才、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贡献智慧与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