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广东广州市黄埔区改造旧村同时保护古树

古树生机盎然 村庄面貌一新

本报记者 贺林平    2024-09-03 10:56:08    人民日报

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珠江村口,一棵巨大的古榕树矗立在珠江涌边,古干虬枝,树冠如云。

不久前,珠江村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至此。如何保护好古树名木,成了市政园林部门、规划施工团队和当地村民共同挂心的问题。

据测算,这株古榕树树龄已有204年。“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是我们村的‘活地标’。”有村民说。

中交四航局黄埔区下沙社区珠江村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负责人王盼说,“规划上的难点在于,古树紧靠改造项目5号地块的东南角,5号地块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15.3米,给古树保护带来挑战。”

为了保证古榕树的生长空间,项目团队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地块地下室的边线以古榕树冠幅外10米为控制范围,为古树“让道”。“开工前,我们梳理施工线路、优化施工方案、改进工艺工法、搭建立体保护区,力求实现原址就地保护。”王盼表示。

开工后,如何防止古树保护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污染,成为施工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地块地下室垂直施工线距离古树最近处仅有15米,加之古树附近地质结构复杂,稍有不慎就会给古树生长的土质造成影响。“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开挖,容易造成古树保护范围内的水土流向基坑,还可能因为施工排水侵入古树保护范围,影响古树根系生长。”王盼解释。为此,团队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先稳根基,再净排水”的方案——先在古树周边基坑筑起一道钢筋混凝土的“铜墙铁壁”,稳住古树根基;再设置环形排水沟,将排水汇集至沉淀池,防止外溢,待处理转化为净水后,再实现循环利用。

建筑方案优化了,技术手段也要跟上。施工团队发现,古树南北侧分枝内部早年已经存在部分腐烂,整体长势欠佳。中交四航局项目部专门跑到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请来园林专家会诊。“不仅施工期间要保护好古树,还要为古树营造更健康的生长环境。”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杨东说。

项目部成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们向园林专家“取经”,委托专业团队引入环保型弹性树洞修补技术,采用新型材料修复树干空洞,防止病虫害发生。还通过气根牵引技术,在PVC管内填充营养基质土,将古树气根引入土壤中,让根系可以定向生长。在科技助力下,这棵古榕树越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杨东表示,项目后续还将围绕古榕树建设古树广场,串联当地历史文物点形成慢行廊道,在提升乡村面貌的同时留住乡愁。随着珠江村这座600年古村的美丽蝶变,一幅岭南水乡新画卷也在村民们的憧憬中铺展开来。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镇装上充电桩
下一篇:我国新增3个世界地质遗产地 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