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我国将采取三方面举措保护长江珍稀濒危物种

2024-04-03 10:52:25    新华每日电讯

即将放归长江的中华鲟。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华鲟保护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二十余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

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于文静 张晓洁)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与此同时,长江拦河筑坝、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仍然较多,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尚未根本好转。下一步,我国将采取三方面针对性措施,加强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这是记者2日从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会上表示,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分布了400多种鱼类。2021年实施禁渔以来,鱼类资源开始恢复,2022年标志性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达到1249头,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长江拦河筑坝、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仍然较多,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加之这些濒危物种生长周期长,繁殖难度大,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唐仁健说。

据介绍,下一步我国将采取三方面针对性措施,抓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一是强化人工保种科研攻关。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中华鲟、长江鲟的人工保种场,有了一定规模的亲本库,突破了规模化的人工繁育技术难题。下一步,将持续加强科研攻关、提升保种场人工繁育能力,争取尽快突破自然繁殖、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

二是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珍稀濒危物种只靠自然繁殖恢复比较难,必须通过增殖放流来补充野外群体。从今年起,农业农村部计划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争取能够放流100万尾,力争未来三到五年能够逐步增加到500万尾。

三是强化重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保护。要保护好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农业农村部将选择适宜的水域修复重建产卵场,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在拦河筑坝处修建过鱼设施,落实重要栖息地船舶限速、限航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影响。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涠洲岛:浮天无岸寻鲸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