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昔日“龙须沟”变身景观河

2024-04-01 11:12:31    新华每日电讯

草溪河是江西省樟树市的环城河,主河道长达26.5千米,蜿蜒狭长,自西向东几乎贯穿整个城区。

过去,因沿岸市政管网滞后,加上沿岸私搭乱建挤压河道,经年累月,草溪河河道淤塞、水体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群众投诉不断。上世纪90年代开始,樟树市委、市政府展开多轮治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质,但始终“治标不治本”。

穿城而过的草溪河,成为樟树中心城区一道长长的“伤疤”。

“要进行根本性治理,不仅要整治水系,还要改造市政排水工程、整治堤防、修复生态等,难度非常大。”樟树市水利局局长罗海群说。

转机出现在2021年。当年11月,樟树市启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千头万绪,从何着手?啃硬骨头,向难处进。樟树市提出,从群众反应强烈、“久攻难下”的历史遗留问题着手。

草溪河治理首当其冲。樟树市组建团队,多次深入草溪河沿岸调研勘察,反复修订治理方案,并邀请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专家团队进行全方位论证。

“这看似是一个‘面子工程’,实则是个‘里子工程’。从截污、清淤、引水到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构建人工湿地、景观建设等一系列流程,预计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论证过程中,不少专家认为,一个县级市拿出这么多资金去治理一条河,所要面对的阻力可想而知。

向上争取资金、平台公司筹措资金、民间募集资金……2023年3月,樟树市以“壮士断腕、污水力斩”的决心,启动草溪河综合治理项目。

“水体污染和河道淤塞问题要解决,必须要全面截污。”草溪河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叶民辉说,“问题虽然在水里,但根源在岸上。”

经过调研勘察发现,共有21条市政道路、56个小区、31家企业、11个城中村的市政管网直接连通河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从这些地方源源不断流入草溪河,成为水体破坏的“元凶”。

“污水进厂,雨水入河,雨污分流改造是第一步。”叶民辉介绍,整个管网改造项目绵延16.5公里,跨越大半个中心城区,施工难度非常大。“在进行顶管施工时,我们采取模块化作业模式,小范围施工,少围一米是一米、少围一天是一天,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清理44万立方米污泥,无害化处理后用于绿化;引赣江水入河,全面稳定水质;扩充河道,构建人工湿地,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拆除沿岸违规建筑2.36万平方米,连通沿岸景观……随着综合治理项目的推进,草溪河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动场景,昔日的“龙须沟”正逐渐成为一条地标性景观河。

目前,草溪河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六十余家小区单位、十余条主要道路的雨污分流改造及部分河道施工工作。“道路、小区及河道所有的施工将于今年底全面完工,景观提升工程将于2025年5月完工。”罗海群介绍,全部工程竣工后,将彻底解决樟树城区雨污水排放困难、河道生态污染等问题,岸滩还将全线贯通,打造成为一个集自然保护、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公园。

草溪河,终于变清了。樟树自古河道密布,水系发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如今,作为江南水乡灵魂的水,在这里清亮活跃起来,折射出这座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的生动实践。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孙广见)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甘肃启动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