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广东东莞加强智慧水务建设

推进河湖管护治理科学高效

本报记者 贺林平    2024-03-25 10:26:46    人民日报

站在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俯瞰,可见一脉清澈的水流缓缓流入金湖泵站,又顺着一条架在半空中的渡槽向南流去。“这是东深供水工程68公里线路上的最后一个泵站,水位被抬高后自然流入深圳水库,进而给香港供水。”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塘厦供水管理部负责人陈晓岭说。

始建于1964年的东深供水工程历经3次扩建和全面改造,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石马河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实现清污分流、“量”“质”双保。

近年来,东莞市借力“数智”赋能,加强覆盖“取水—引水—输水—供水”的全链条“智慧水务”建设。

位于东莞市桥头镇的太园抽水站,是东深供水工程设在东江的第一级取水口。随着工作人员邓雷的操作,无人机监控画面实时显示在控制大屏上。“这些无人机已经提前设定好航线,可以进行自动巡查。通过实时画面,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能监控到水流、江面船只等情况,若有异常即刻响应。”邓雷说。

除了空中无人机全视野自动巡查,在地面,工程泵站应用“厂站智能巡检系统”;在水面,引入水质监测无人船等设备,让水质监测效率大为提升。东莞市创新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等信息化、智慧化手段,推进河湖管护治理科学高效。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