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第三届中国气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

“气象+旅游”探索融合新路径

2024-12-18 11:05:01    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电 (记者朱金宜)日前,第三届中国气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江西省新余市举办。本届大会以“开启文旅产业的气象智慧之旅”为主题,会上发布《中国气象旅游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并首次推出“中国气象旅游综合指数”,揭晓了40个气象旅游指数定标城市。

《报告》对气象景观、气候康养、避寒旅居、避暑旅居、观星旅游、冰雪旅游六大类气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考量气象旅游资源、游客与产业经济、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网络平台旅游热度等五个一级指标,全面、系统反映地区气象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相关业态的活跃程度。

《报告》发现,气象景观旅游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旅游业中的新兴领域;与气候息息相关的康养旅游、避暑游、避寒游越来越受欢迎,玩法更加多样;“北上南进+主客共享”的冰雪旅游休闲消费态势正在形成;“星空经济”快速发展,中卫、乌兰察布、漠河等观星旅游目的地热度提升。

《报告》指出,气象资源与旅游融合不仅能提升旅游体验,还能够促进旅游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各地通过气象赋能文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气候康养、观星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也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前,气象旅游产品需要打破单一形式,引入更多互动体验项目和创新旅游形式,同时需要深入挖掘气象资源背后的文化、科学和情感价值,提升气象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自29个省(区、市)文化与旅游、气象部门代表及气象、旅游、康养等领域专家学者近300人参与大会,与会嘉宾共同探讨气象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机遇。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气象旅游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未来,气象和旅游产业应更加紧密地合作,深入挖掘气象资源的旅游价值,将气象景观、气象科普、气象观测体验等融入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出更多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气象旅游项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将持续促进气象旅游和气候康养产业的深度发展,助力创建具有影响力的气象旅游、气候康养、气候生态的示范标杆。

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认为,乡村是发展气象旅游、弘扬气象文化的重要空间,气象文旅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他建议通过赋能好生活、打造好产品、赋能好生态、彰显好生命、激发农民好生意、促进青少年好生长等路径,推动乡村旅游与气象旅游融合发展。

会上,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还与黑龙江伊春森工集团共同启动天然氧吧专列——林都号和伊春号专列。据介绍,此专列是黑龙江省首次开行的高品质体验式旅游观光列车,充分展现小兴安岭自然生态之美,让游客感受乘专列穿林海、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康养之旅。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旅游强国建设增添生力军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