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游绝兰碑

何 勇    2024-01-22 11:31:00    人民日报海外版

晋豫之交,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南部、河南省济源市以北,横亘着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曰蟒山。蟒山山秀险奇,绝壁矗立,沟幽林密,溪涧潺潺。这里是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亚热带植被分布的最北端,也是南国红豆杉、猕猴等重要动植物生长的最北线。

蟒山长有一种较为名贵的兰花,曰蕙兰。山下景区入口外的蟒河村,有一座蕙兰亭,亭内石碑不到一米高,碑头刻着“绝兰碑”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碑文百余字,记载着一个当地百姓流传200多年的故事。

蕙兰在北方较为罕见。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开始向县衙呈奉蕙兰,久而久之,县令将此兰草作为每年的贡品赋役,年年催征,且数量年年增加。年复一年,山野林间兰草根断苗绝,惟有悬崖陡壁上有少许留存。无奈,县吏催缴凶狠,百姓只得冒险攀爬峭壁,苦苦寻觅,常有不慎坠入深谷者,非死即伤。

清嘉庆十五年,时任县令秦维峻接到百姓请求免除“蕙兰赋役”的呈文。据载,秦维峻权衡再三,决定中断蕙兰进贡,宁肯得罪上司,也要免除百姓苦楚,遂永久免除征收兰草。消息传来,百姓拍手称快捐资,刻《绝兰碑》,以铭记县令爱民之举。

后来,这个不起眼的小石碑,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上世纪70年代被重新发现。今年初,一位当地企业家捐资修建蕙兰亭,安放此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生变化最大的也是新时代这10年。近些年来,笔者走过无数乡村,看到不少地方村民自发建起记载乡村巨变的感恩碑、感谢碑。

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下山村的小广场,全村175户村民自发竖起一块“感谢碑”,短短数百字,记录了村民从分散在高山深谷、生活不便、穷困潦倒到易地搬迁、交通便利、全面脱贫的全过程。在尖扎县直岗拉卡村,村口路旁矗立着一块石碑,写有“感恩共产党、致富奔小康”字样,展示出村民一心致富的决心和对党的感恩之情。在黄河边上的尖扎县德吉村,村口也竖着一块感恩碑,上写 “千家迁入新居地,万人喜泪颂党恩”,记录着那段不平凡的脱贫历史。

这样的感恩碑,不管在内地还是偏远西部,都不鲜见。每一块碑,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当代史。如今,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华章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开,相信更多的“碑”,正刻在亿万农民的心里。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8天24省份加入“流量争夺战” 文旅为啥这么“卷”?
下一篇:文旅新业态 古城新体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