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略论晁海的水墨画及其创新意义

邵大箴 2024-09-04 15:44:07 《人民周刊》

晁海在当代中国画坛是非常特立独行的人物,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面貌。

中国绘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文人画有千余年的传统。中国画的积累是非常丰富的,历史上古典大师的经典作品留存下来的也不少。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积累越丰富、越深厚,就说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是非常值得继承的,是值得骄傲的。

但是对一个民族来讲,文化遗产的积累深厚也可能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往前走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能成为一种负担。这样说来,一方面,文化遗产越丰富越值得骄傲;另一方面,文化遗产越丰富,若处理不当,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往前走要考虑到前人做了什么、现在怎么做,会有点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不敢大步向前。

中国画领域存在这个问题。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语言的高度自觉,这是什么意思呢?众所周知,绘画语言无非是通过一定的工具材料,通过点、线、面、色彩等形式语言表现客观自然,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表现客观现实和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这两者有时候是可以结合的,有时候存在矛盾。艺术家过度地关注表现客观自然,可能会忽视自己的主观感受;艺术家过分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可能会造成艺术家的作品脱离现实。文人画是语言,是从匠人画、院体画走向由文人创造的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特别重视笔墨语言,把它发挥到极致,笔墨语言里面有笔线的勾勒,有各种皴法,表现艺术家的各种感受。文人画离开了院体画和匠师们创造的诸如寺庙、墓室壁画,这类壁画和院体画是比较注重形的。

图为《牛系列之八》,98×95厘米,2000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文人画不强调形似,而强调神似。强调神似、神韵,在平面上创造,不追求立体的空间感,减弱色彩的感觉,主要用水墨语言,把笔墨语言发挥到淋漓尽致。绘画语言的纯粹和高度提炼是从西方印象派才开始的,印象派画家变画面的立体空间为平面空间,解放了画家的手脚,不再去关注立体的造型,而去关注油画语言的纯粹与微妙。西方油画不同于中国的笔墨艺术,但又与中国的笔墨语言有相似的地方,油画的笔触、色彩、肌理等是与笔墨相似的绘画语言。西方油画也逐渐偏离写实而走向写意,它不再追求立体的空间而转向追求平面的写意。从印象派开始的这种西画革新历程,在我国宋代的水墨画中就开始了,从元代就盛行了,比西方早了几百年。所以文人画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绘画表现形式,它是绘画(笔墨)语言的高度自觉。

但是文人画的崛起、流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文人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程式,以线为主,各种皴法,水墨至上,不重视形似而强调神似,轻视色彩。这些都是文人画笔墨语言的规范,不能超越它,超越它似乎就不是纯粹的文人画。

文人画是一种精英艺术,离大众接受和欣赏的水平较远。文人画有文人画的弱点,在20世纪初期,当西学东渐、西画引进之后,为什么文人画受到冲击、受到批评?也和它与现实、与大众的疏离,沉湎于文人的情趣有密切关系。

有人说西画引进中国,引起中国一些希望用文化来推动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对文人画的批判,是因为太迷信西方的科学,认为西方的自然科学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绘画应利用解剖图式学塑造形体。中国文人画不依靠自然科学,而依靠感觉、依靠哲学进行创造,从而认为文人画落后和不科学。基于这种分析,有人判断20世纪以来对中国文人画的批评是受了民族虚无主义观念的影响。

文人画面对社会的大变动需要变革和文人画因西画的引进而受到压抑,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在20世纪初期对文人画进行批判,带有民族虚无主义的色彩,过分迷信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在艺术上便是迷信西方的写实造型。

文人画在20世纪受到了压抑,但是同时产生了一种新体的水墨画,这种新体的画是中西融合体的。它的特点就是把西画的写生方法、素描造型、色彩、光影引进到水墨画中来。20世纪以来,文人画虽然受到了批判,但还是出现了很多大师,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再往前有吴昌硕,都是20世纪文人画的大师。20世纪的中西融合体绘画也出现了很多大师,像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等。中西融合体绘画和在文人画基础上力求变革的、以古开今的传统绘画,都是20世纪中国绘画领域的新创造。

图为《梦回故里之九》,185×146厘米,1995年,中国美术馆藏。

所以,20世纪中国画的格局大致是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旧有文人画的新发展,另一个体系是中西绘画融合形成的新体格。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画还能不能再向前发展?假如我们沿袭文人画的传统,按照文人画笔墨的方法,用以线为基本造型的体系进行创造,能不能向前有所推进?当然还是可以继续往前寻找新的道路。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这些人创造的新体绘画,还能不能向前推进?也还是可以继续寻找新的道路。20世90年代初期开始的所谓新文人画、所谓实验水墨画,都是在探索中国水墨画的新面貌。

实验水墨画和新文人画是两个极端。新文人画是按照旧的文人画格局和方法进行创造。所谓的实验水墨又有点过分西化,运用西方的抽象观念进行创造,它的局限性很大。到现在为止,有不少优秀的艺术家分别在新文人画和实验水墨画领域有自己的探索成果,但是都不够理想。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画还有什么新的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些青年艺术家做的一些新探索,也取得了值得大家关注的杰出成就。我觉得其中晁海的水墨画是在文人画体系、中西融合绘画体系、新文人画格局和实验水墨画之外取得的一种新探索成果,他有新的思考和新的创造。

晁海一直致力于水墨画的创作和探索,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就有创新的作品展示,到90年代末持续10多年默默地进行耕耘。20世纪90年代末,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了许多画家包括卢沉、周思聪等人的赞赏,许多评论家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当然,晁海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大家对晁海艺术的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晁海继续在努力、在新语言的探求上不断有新的开拓,他作为水墨艺术创新者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画界对他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晁海的绘画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晁海在破文人画的以线造型为主的勾、勒、点、皴、染的创作方法,也就是对文人画的一种叛逆。他对文人画的否定,并不是说他不尊重文人画传统。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他接受了文人画的教育、受过文人画的训练。他在西安美院学习的时候,必须临摹文人画的经典作品。他破文人画,实际上是在破中有继承,也吸收了文人画中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如对自然的虔诚、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仁爱精神和对和谐精神的追求,还有艺术态度的平静与淡定。他也运用了文人画一些用笔、用墨、用水技法,特别是积墨的方法。

其次,晁海是在破中西融合绘画的格局。中西融合体绘画的方法他有没有继承呢?他也有所继承。因为他在西安美院学习的时候所受的教育,除了临摹古典作品外,用很多时间学习写生、素描造型,研究墨和色彩的关系等,还利用光影法来补充文人画的不足。这些他都学习和研究过,他认为走那条道路不能满足表现他面临客观自然的主观感受,所以他要破那个格局。但是他有熟练的写生能力,掌握了相当精彩的素描和速写功夫。他创作的许多水墨作品,都是以他写生的素描、速写为基础加以提炼而成的。他对在中西融合文化大背景下,中国画人物画的成就是非常尊重的。

此外,实验水墨画和新文人画,晁海也感觉到不是他所要追求的。

晁海的绘画着重吸收中国古代艺术传统的那种刚健、宏大的精神,他在绘画里讲究文人画瞧不起的“形体”塑造。所谓“形体”不是写实的造型,而是宏伟的写实感、空间感、像雕塑式的那种造型。他吸收了文人画的写意观念,文人画强调似则不似、不似则似,要像又不像,这是中国先秦哲学和中国古典美学的观念。中国艺术不是不研究客观对象、不是不注重客观的形式、不是不讲究造型,只是中国艺术讲的形不完全是写实的造型,不是讲客观形在绘画里面的描绘、复制,而是强调艺术家对客观形的一种理解、认识和新的解释。

也就是说,艺术家在表现的时候把他的主观感受、感觉,包括幻觉、错觉都包括在里面。直觉,包括错觉和幻觉,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写感觉、写印象,使绘画表现具有相当主观性的客观形态,这是中国文人画和西方现代表现性绘画的特点。这是中国绘画里面,尤其是文人画里面特别重要的理论,晁海对此特别敏感也深有体会。他在实践中运用了这些理论,这就和西方的古典写实主义、自然写实主义,也和抽象主义的艺术拉开了距离。

晁海的绘画重体积、重形、重浑厚的体积和造型,是相当主观的,但是从客观中来。他不是不研究客观自然,我看过他的一些人物素描、速写,它们是具象表现的,具有写意性,对客观人物做了深入的研究,态度是非常严肃的,方法是非常缜密的。他很重视把握整体,又表现出细节的精妙,强调那些动人的地方。晁海吸收了文人画的一些观念,但是他用的不是文人画的创作方法。他的艺术实践在很多方面和文人画背道而驰,但是文人画的精神他是尊重的。

在整体上,晁海没有继承中西融合体绘画的传统,但是他又运用了中西融合体绘画的一些方法,例如素描造型、形体结构、光影变化,他吸收了、创造性地运用了。他用的色彩和光的方法,可以用“闪烁其辞”来形容,追求朦胧的美感,可以说是光非光、是色彩非色彩,他把墨和色彩混合使用,用积墨、积色彩的方法,用淡墨、浓墨适当融合一些色彩,一层一层地积加,达到他要追求的那种具有浑厚感和朦胧感的艺术感染力。

晁海创作的这样大幅的画作,一般人画几天便可以完成了,不论是写实的或者是写意的。晁海却要画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用半年的时间。他不断地琢磨,不断地积墨、积色,不断地研究、不断地“糟蹋”画面,所谓“糟蹋”就是在宣纸上不断地做功夫,把画面置于“死”而后使其“生”,以取得理想的境界。这在画家里面是不多见的。

晁海出生于陕西,陕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里面有宏大的雕塑,尤其是石雕,有非常丰富的书法艺术,这些古典艺术遗产对晁海有非常大的启发。他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可以用绘画来创造类似这种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呢?”他的水墨探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晁海喜欢研究古代文化,特别迷恋气功,他自己也练武术,对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化是有研究的。他的个性很强、为人诚实、做事执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会轻易低头。这和他练武术、气功有关系,培养了他的忍性、韧性、不屈不挠和刚柔相济的品格。在个性方面,他很固执和倔强,我觉得这种固执、倔强的性格对艺术探索有好处,因为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是要冒风险的,不能畏首畏尾、不能在困难面前望而却步。晁海沉着、淡定,又有胆量和勇气发挥潜在的智慧与才能,他是一位艺术“鬼才”、一位奇才。

我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看过他的画,对他的画很欣赏,但是也给他提过一点意见。那时他画的牛,就是一个大墨团,墨团里面确有很丰富的内容,牛的形象宏大而令人敬畏,但是这些内容让观众能感觉、能领受是不容易的。我建议加强画面的意象性。多年以来,他的画有了变化,精神没变,绘画面貌有一些新的变化。变化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强化了意象性,非常主观又有相当的客观性。主观,一个艺术家就是要和别人的性格有不同的地方,在艺术上要特立独行,走自己的路,甚至有走死胡同的决心。但另一方面,艺术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艺术和群众的交流,要用自己的作品“征服”人,即让开始不理解你作品的群众最终理解和欣赏。我觉得晁海对这个问题不断在研究、不断有体会、有新的认识,并见之于他的绘画实践。

艺术创作有两点要注意:一点就是过分的主观,过分强调艺术的主观个性,容易脱离大众;另一点也要注意只考虑艺术语言为大众所接受,就容易俗气、容易平庸。我觉得晁海在这方面把捏得非常好,他创造的确实是高雅的、曲高和寡的艺术。他的曲高让别人感觉到有一点望尘莫及,但是他能征服大众。为什么晁海的画不断受到人们的好评,尤其近些年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因为他的艺术不是迎合大众的,而是提高了大众的欣赏水平,征服了大众的艺术趣味。我们的艺术要为大众所欣赏,还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大众的欣赏水平,我觉得晁海做到了这一点。

晁海的艺术创作成果,开启了中国水墨画的一条新途径。这是一条新途径、一种新方法,但不是唯一的。中国水墨画有广阔的道路可以走,每个人都可以寻找新的道路、新的方法。晁海寻找到的方法、走出来的一条路,给我们很多启发。由于有晁海的水墨画,让大家对中国画的概念又多了一点新认识:水墨画还可以这样画?艺术创作有一点贡献就很了不起。把他的艺术创作放在中国画领域中看,我们感觉到有了一个晁海,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更加丰富了。

我们讨论中国画的范畴、概念、方法,话题的内容更多了,思路更活跃了。他的画打开了我们的新眼界,给我们以新的启发,我们不要大家都来画晁海这样的画,画他那样有体积感、有宏伟、崇高感、有悲剧色彩的画,但是他给我们以艺术观念启发。艺术之所以作用于大众、作用于民族、作用于国家,重要的在于它的创新思维和价值,引导艺术走新路。这种艺术新路表现了我们民族思维的活跃,我们民族的思维活跃了,我们这个国家就会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晁海和一切创新绘画创作的意义,就在于此。

(作者为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创建、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曾任《世界美术》《美术研究》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2016年担任在北京举办的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方筹委会主任。本文为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稿)

(《人民周刊》2024年第14期)

 

(责编:汪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