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教育、研究和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面对信息爆炸、用户需求多样化和数字化转型挑战,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也亟须完善和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此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AI)作为一种前沿技术,正逐渐融入图书馆建设的各个层面,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自然交互等,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解决方案,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图书馆服务。
智慧化检索系统。传统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比较依赖关键词匹配,检索结果往往不够精确。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可理解和处理用户的自然语言查询,使得检索结果更符合用户需求。比如,用户输入“请推荐一些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最新研究成果”时,系统能够识别出“智慧图书馆”和“最新研究成果”两个关键点,并围绕关键词进行精确匹配。这种检索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检索的准确性,还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个性化推荐系统。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推荐系统,可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兴趣爱好和借阅记录,生成个性化资源推荐,间接提升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比如,协同过滤算法可以根据相似用户的行为推荐相关书籍,比如,用户A和用户B在借阅文献方面具有相似性,则用户A的书单也会被推荐给用户B。矩阵分解过滤算法则通过将“用户-书籍”评分矩阵分解成用户特征矩阵和书籍特征矩阵,进而预测用户对未读书籍的兴趣程度,比如,用户C对科幻类书籍有较高评分,通过矩阵分解算法,系统可识别出用户C的兴趣特征,并找到与用户兴趣特征匹配的科幻类新书进行推荐。
自然交互系统。智能导览与导航系统是人工智能赋能图书馆自然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通过集成物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一个直观、高效的导航工具,帮助用户在大型图书馆中快速定位所需书籍和其他资源。通过在图书馆内部署大量传感器和标签,比如RFID标签、蓝牙信标等,系统能够实时追踪和记录书籍的位置信息。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传输至中央服务器,为导航系统提供准确的位置数据。用户只需下载图书馆提供的移动应用程序,即可访问实时的图书馆地图和导航服务,即使是初次访问图书馆的用户,也能迅速熟悉环境,高效完成借阅任务。此外,智能助手和图书馆机器人也可在图书馆内提供导引、信息查询和用户咨询等多种服务,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资源。
人工智能助力图书馆运营管理创新发展
图书馆的运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图书分类、借还书管理、馆藏资源管理等方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图书馆可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和运作。
自动化管理。人工智能可以分析用户借阅数据、访问数据和反馈数据,识别出最受欢迎的书籍和资源,帮助图书馆管理员作出更精准的购书决策,确保馆藏资源更符合用户需求。此外,人工智能还能预测未来用户需求,帮助图书馆提前做好资源准备。此外,通过智能化管理和自动化流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显著降低图书馆的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图书分类和编目工作耗时耗力,而人工智能可通过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自动化。深度学习模型可自动识别书籍封面、书名、内容并进行分类和编目,从而大大减少人工操作时间和成本。利用RFID技术和智能盘点系统,图书馆可实时监控书籍位置,自动进行资源盘点。智能盘点系统可提醒管理员需要维修或替换的书籍,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
支持决策与战略规划。图书馆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借阅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图书流通数据等都是宝贵的资源。人工智能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隐藏的模式和趋势。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预测特定书籍的借阅需求,帮助图书馆在采购和馆藏管理上做出合理决策。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识别用户群体的特征和需求,为图书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策略。在战略规划层面,人工智能可通过分析社会趋势和科技发展动态,预测未来图书馆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图书馆的战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帮助图书馆进行风险管理和资源优化。
人工智能持续为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其核心在于通过不断开发和优化人工智能设备,以更好地满足图书馆各项功能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在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图书馆的实际需求,设计出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的智能设备。智能书架、自动化借阅系统、虚拟助手等设备的开发,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运营效率,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此外,在设备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应注重设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以便未来能够顺利引入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功能。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图书馆也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操作技能和维护知识,以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能够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此外,图书馆应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较强的专业能力服务读者,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创新发展。
(作者系江西省图书馆中级馆员。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4TQ06)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