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研究发现洞洞金属更强大

沈春蕾    2024-08-12 17:48:04    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金海军团队以金为模型材料研究发现,添加弥散纳米孔可在不损失、甚至提高塑性的同时,降低材料密度并大幅提升其强度。相关研究成果8月9日发表于《科学》。

当前,材料轻量化一般通过添加更轻的合金元素来实现,如轻质钢中的铝、铝合金中的锂。研究发现,与之相比,引入孔洞是最为直观有效,且更具普适性的材料减重途径。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少量孔洞的存在即可导致材料的强度、塑韧性、疲劳性能等力学性能急剧降低。因此,在铸造、粉末冶金、3D打印等材料制备加工过程中,孔洞一般被视为严重材料缺陷而需严格控制并极力消除。

金海军团队通过脱合金腐蚀法制备出结构均匀的纳米多孔金,将其适当压缩并加热退火,形成一种含有大量弥散分布纳米孔的新材料。微拉伸实验发现,添加体积分数高达5%~10%的纳米孔后,材料屈服强度提升50%~100%,且保持良好的塑性,部分样品塑性甚至优于同等晶粒尺寸的完全致密材料。

“弥散分布纳米孔有助于减轻孔洞周围应力和应变集中,抑制裂纹的萌生。”金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该材料巨大比表面积也促进表面-位错间交互作用,进而提高强度的同时也提高应变硬化率,后者有助于提高塑性。

该研究表明,特征尺寸低于百纳米的孔洞具有类似于纳米颗粒或纳米析出相的强化效应,是一种“零质量、零污染”的新型纳米强化相。“这一强化方式不仅有助于材料轻量化和回收再利用,且可最大限度保留本体材料导热导电等优异物理性能,有可能在航空航天、汽车、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获得应用。”金海军说。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向“新”向“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下一篇:褶皱让金属有机框架薄膜焕发生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