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表示,我国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有效提升,防汛重点地区气象观测站间距接近8公里;天气雷达数量达到546部,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公里高度覆盖率达到43.6%。
今年4月1日入汛以来,我国强降雨过程多、历时长,极端暴雨、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频发,致灾性强。中国气象局加快科技能力提升,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王亚伟介绍,中国气象局新建3个浮标站和218个漂流浮标仪,依托天气雷达、地基垂直遥感系统和北斗探空等新装备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开展强对流、台风等协同观测,完成10个新建大气本底站和128个北斗探空系统建设;智能网格预报向三维、全球拓展,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4.6%。
同时,全国强对流预警信号指导产品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公里,中短期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全面业务化,试验开展3小时内逐10分钟更新的山洪气象风险短临预警,在17个城市试点开展城市暴雨积涝气象风险预警;联合工信部启动移动通信5G、小区广播技术在靶向快速信息发布中的试点应用,深耕“预警+行业”服务模式,重点针对智慧农业,服务新型农业主体26万个,服务涉农人员近200万人。
中国气象局加强与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等防汛重点部门的互动联动,入汛以来,联合发布气象风险预警7300余条,较去年同期提升60%。
此外,中国气象局实施“智慧农业气象+”赋能行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干热风风险预警,挽回小麦损失约30亿斤;提供精细化预报和病虫害风险信息,助力精准防控和‘一喷三防’全覆盖,今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比同为大流行的2021年减少41.6%。”王亚伟说。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