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癌细胞》(Cance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团队一项最新成果。他们以鼻咽癌作为研究模型,利用一种血浆中的生物标志物,实现鼻咽癌治疗效果和复发转移风险的实时动态监测,有望为鼻咽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策略。
“我们通过动态追踪患者血浆中的游离Epstein-Barr病毒DNA(cfEBV DNA,一种循环肿瘤DNA)成功实现了对患者治疗响应性和复发转移风险的实时监测,为开展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孙颖表示。
据介绍,华南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发病率是世界平均的20倍。自2019年起,孙颖和她的团队跟踪了1000例接受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首次完整地绘制了诱导化疗以及放疗过程中cfEBV DNA的动态变化图谱。
“肿瘤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治疗的进行动态地发生着改变。”孙颖表示,理论上,重复进行肿瘤组织活检获取这一信息是最为可靠的方案,但是由于其有创性,临床上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患者接受度低。基于此,他们以鼻咽癌作为模型,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大样本的观察性队列研究。
该研究通过观察1000名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液样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诱导化疗初期,血液中的cfEBV DNA会逐渐减少,但随着化疗的进行,这种减少的速度会放慢。特别是进行第三和第四程诱导化疗时,原先cfEBV DNA仍然可以检测到的患者中,只有很少的患者血液中的cfEBV DNA能够进一步消失。
该研究还发现,如果患者的cfEBV DNA在治疗中迅速消失,那么他们的肿瘤也会快速缩小,治疗效果就会很好。相反,如果cfEBV DNA持续增加,那么患者的肿瘤可能会继续增大,治疗效果就会变差。
“‘液体活检’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无创的疾病诊断和监测工具,目前主要被应用于疾病筛查和残留病灶检测。”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博士后吕佳蔚表示,目前该检测手段已在临床上应用,患者在常规的抽血检查中增加一项cfEBV DNA检测项目,就可以监测疗效,无需额外增加创伤。
“既往治疗模式下,鼻咽癌患者一经确诊,一律接受‘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过程中治疗策略不会改变。”孙颖说,而这项新研究则可以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动态调整,比如放化疗的强度、其他辅助治疗手段的采用等,抗肿瘤治疗模式有望走向个体化。
该研究提出利用治疗中cfEBV DNA的动态清零情况来帮助患者定制基于实时复发风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而非现有的“一成不变”的治疗模式。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马骏表示,希望通过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种基于cfEBV DNA检测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是否真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