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扩大太空“朋友圈”

2024-07-19 11:52:17    光明日报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除了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嫦娥六号十足的“国际范儿”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嫦娥六号搭载了欧空局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月面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4个国际载荷,我国在空间探索领域的开放合作令全球科学家印象深刻。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深入开展航天国际交流合作。早在1988年,中国和巴西就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协议。1999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成功发射。目前,中巴双方已合作研制6颗地球资源卫星,卫星数据普遍应用于农业、水利、环境监测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开辟先河,到中法天文卫星的世界领先;从通过承担“铱星”“澳普图斯”等卫星发射任务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到向国外出口卫星并提供发射服务……随着中外航天合作喜讯频传,中国的太空“朋友圈”不断扩容。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政府间航天合作协议。

我国将陆续实施月球探测、小行星和火星采样返回、载人登月等工程,研制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天问二号、天问三号,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等航天器。在这些任务中,我国将继续面向全世界征集国际载荷、选拔国际航天员,通过搭载载荷、“拼车”发射、人员进驻空间站等方式,与更多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

2021年,中俄两国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伙伴开放,加强科学研究交流,推进全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

未来四年,我国计划发射三个“嫦娥”月球探测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按照两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极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齐备、要素基本配套的综合科学设施,开展常态化科学实验活动和一定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2045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建成功能完善、相当规模、稳定运行的设备设施,开展月基综合性科学研究和深度资源开发利用,为载人登陆火星开展相关技术验证和科学实验研究。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发起,联合多国共同研制建设,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科学实验设施。未来,我国将打造“五五五工程”,欢迎50个国家、500家国际科研机构和5000名海外科研人员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共同建设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大科学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设施,共享科研成果。

探索未知宇宙,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国际合作是航天发展的趋势潮流。如今,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实力不断提升,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必将推动人类航天事业共同进步。

作者:阙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赵斌艺、崔兴毅)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丰富的创新要素帮助我们在全球市场赢得先机”
下一篇:土卫六或存在海浪和活跃潮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