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一直从事智能装备设计研发工作,服务于航天器制造。直到2022年,我和同事涉足文物保护领域,开始了全新的研究。
我们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壁画。许多壁画已经存在上千年,经过时间的磨砺,如今它们的模样往往是“千疮百孔”。面对这些脆弱的文物,既要做好保护,又要做好“医治”,难度可想而知。我们研发的墓室壁画保护机器人,搭载着壁画“医治”的关键装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制的高功率消杀设备,开启了新的探索。
墓室环境及构型十分复杂,机器人控制的安全、稳定及精度,直接影响壁画的消杀质量,毫厘的失误都会造成文物的损坏。如何提升设备的“医治”效果,让一次“治疗”伤害最小、效果最佳?为此,我多次请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专家。我们以主墓室常见规制“侧壁+穹顶”搭建仿真环境,进行机器人的轨迹规划及精度保证研究,最终确定:首先,以激光导航导引机器人精确移动到工作位置,位置重复精度优于正负0.5毫米;然后,让机器人手臂末端端面随着墓室构型实时在线修正调姿,保证消杀设备辐照面与壁画辐照域的法向找正,实现两个面的夹角偏差在5°以内,最终达到指标。
航天科技与文物保护的交织,让我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这份攻坚克难的坚守与执着,源自对航天事业的赤诚,更在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中得到发扬。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努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张蕾、陈海波、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娟、朱璐)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