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荒漠化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推进

郝栋    2024-07-15 10:31:16    学习时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完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事关我国生态安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荒漠化的治理要基于区域生态条件复杂多样、荒漠化土地类型存在差异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方式,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提高生态系统质量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
  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推动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有其自身运行的客观规律,推进荒漠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从全局出发,遵循自然系统的内在规律,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多要素,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统筹全领域荒漠要素,打破区域化、碎片化的治沙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将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形成以点及面,构建起立体化的生态防护网络。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整体推进荒漠生态治理,又要牵住荒漠化治理的“牛鼻子”。集中力量重点攻坚。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擘画了在“三北”地区建成大型防护林体系的工程,计划用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当前是“三北”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要结合我国荒漠化治理的现实情况,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水资源是荒漠化治理的“题眼”,要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效结合起来,将“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本地乡土物种,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尽可能实现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行之有效的科学治沙方法。
  处理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荒漠生态系统虽然有荒凉、人烟稀少、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等特点,但同样也孕育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具备的广袤开阔、丰沛阳光和风力资源,是地球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化治理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通过产业塑造再造“绿水青山”,推动变成“金山银山”。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往往伴随着产业发展的“短板”,综合推动荒漠化治理,既要注重生态效应,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导入新质生产力,变“输血”为“造血”,实现生态好、产业兴、百姓富。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在草畜平衡方面进行更多探索,科学饲养精准管控,给草原“减负”,通过对国家退牧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进行创新拓展,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有利于多元化补偿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补偿制度,实现让牧民能够守得住“绿水青山”。守住产业发展底线,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根源上保障沙区资源合理有序开发。拓宽生态价值实现通道,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大力发展沙林草,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利用沙漠特色农业种植、导入沙漠文化要素、沙漠光伏等,培育形成可持续农牧业和沙漠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探索走出“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积极探索健全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基地辐射、农牧民参与”的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盘活资源配置,形成绿色生态产业链。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思维能力。荒漠生态化治理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优势,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荒漠化治理是滚石上山、久久为功的重大战略,稍有松懈就会半途而返甚至前功尽弃。当前我国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要看到面临着工程林成活率低、防护林衰退、生态用水日趋紧张、综合治理成本上升等一系列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长远的谋划,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三北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努力创造出新时代防沙治沙的新奇迹。制定科学的战略方案。围绕着荒漠化治理,已经形成了面向2030年的规划目标和本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下一步要不断分解任务,因地制宜,制定适合不同沙化土地的分类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方案,配套多项并举,保障战略目标实现的实践举措和制度体系。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当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陆地面积的1/4,影响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0多亿美元,是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和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是贡献给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近年来积极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履约工作,持续为推进全球荒漠化治理作出积极贡献。未来立足国内全面提升荒漠生态质量和稳定性工作,积极推动同周边国家共同治理荒漠化的国际合作,加强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协同配置,聚焦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共建和经验分享,让绿色绵延在越来越多国家的地平线上。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四个面向” 勇攀科技高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