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于长期连续的潜标观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团队阐明了菲律宾海深层流季节内变化的新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海洋》。
目前,关于西太平洋(菲律宾海)上1000米层海流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已取得一些认知,但菲律宾海盆内深层环流的变化及其与上层海洋联系的认识仍不清楚。胡敦欣团队基于长时间连续的全水深现场潜标观测资料,揭示了菲律宾海全水深海流的季节内变化,特别是两次厄尔尼诺深层流变化机制以及极端事件对海流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海经向流速存在两个主要的季节内变化周期分别是45天和62天,具体表现为:250–5000米的整层海流都具有显著的45天的变化,在1500米以上和2500米以下海流中可见62天的变化信号。
进一步研究发现,近乎于全水深存在的45天变化和深层海洋的62天变化主要是由海盆正压罗斯贝波本征模调制,其能量来源于局地共振风场,1500米以上的62天的季节内变化受大洋第一斜压Rossby波的控制。
此外,团队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波动有显著调节作用,体现在2015/2016年和2018/2019年厄尔尼诺事件半年之后,在西太平洋的上层海洋分别出现了两次超强的季节内波动。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联合资助。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