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这个“造楼机”5天能造1层楼

宋迎迎 牟俊烨    2024-06-19 11:07:21    科技日报

近日,在位于山东青岛胶州市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3号住宅楼正“拔地而起”。让人意外的是,这栋楼施工工人比其他楼栋明显要少,作业效率却很高。

“我们自主研发的‘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发挥了大作用。”项目承建方中建八局技术负责人黄运昌告诉记者,“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将传统的建筑施工工序集成整合,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黄运昌介绍,“天蝉”是针对所建楼栋的施工一体化集成系统。在系统内部,不同分工的自动化机器人悬挂在空间顶部的精密轨道上运行,工人则在底部辅助作业。人机协同完成放线、钢筋绑扎、支模、浇筑、振捣、养护等各项施工工序,实现流水化作业。

在项目施工现场,记者远远地就看到一顶蓝色的“帽子”盖在楼顶。“那就是‘天蝉’系统。它可以覆盖整个施工作业面,并实现自动爬行。”黄运昌指着楼顶的“帽子”告诉记者,随着施工进度的推进,“天蝉”已经攀爬到了23米的高度。

“待本层施工任务完成,‘天蝉’系统仅用1小时即可准确爬升至更高一层。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这个系统将用工数量缩减50%以上,工期缩短约30%,施工速度最快可达5天1层楼。” 黄运昌说。

“天蝉”系统的高质高效运行,得益于它的“智慧大脑”和“灵活四肢”,即由BIM、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形成的智能控制系统和机器人集群。该系统在主要工序中的装备智能化率超过60%。“‘天蝉’首创的分布式智能施工系统,将混凝土振捣机器人、整平机器人、覆膜机器人、凿毛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整合在标准化集成基座上。在智能控制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机器人群与智能布料系统、高精准放线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物料提升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相配合,高效协同完成建设目标。” 黄运昌说。

为提升高空作业的安全性,“天蝉”系统采用挂架与围护体系。面对恶劣天气时,系统顶部的折叠天幕可覆盖整个作业面,为工人提供舒适的作业空间。此外,该系统还采用了标准化构件设计与模块化拼装模式,可像拼积木一样轻松实现安装、拆卸,以便周转利用,助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天蝉’系统的应用,是我们搭建数智工地应用技术体系的重要实践。”中建八局四公司负责人丁灏说。

据悉,此次运用了“天蝉”系统的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0.31万平方米。项目用地将主要建设住宅楼、服务用房、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以及给排水等配套设施。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青海湖生物多样性提升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