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中国技术助推贝宁棉花种植现代化

2024-06-19 10:47: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6月,贝宁雨季来临,棉花播种正当时。在中部城市帕拉库附近的美丽城村,村民多纳蒂安·埃津找来农具,准备为屋后的农田松土。自从成为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示范户后,埃津深切体会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

“中国农业专家带来了棉花机械化种植,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埃津指着远处自家棉花地说,“农机设备大大节省了我们家的劳动时间,这6公顷棉花田很快就能完成播种。”

帕拉库是贝宁重要棉花产区之一,棉花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自2013年起,中国援贝宁棉花技术援助项目落地该地区,现已圆满完成第三期工作。十多年来,中国专家结合贝宁当地情况开展棉花良种选育、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农业人才培训和农机技术指导等工作,显著提高当地棉花产量和质量,推动了贝宁棉花种植的现代化进程。

农学家沈志万参与了项目第一期和第三期工作,亲眼见证了当地棉农生活的巨大变化。“一期项目开始时,我们项目驻地旁还只有零星几座土坯茅草房,现在放眼望去,全是村民新建的砖瓦房。”

埃津家新盖的砖砌平房有5个房间,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在被选为示范户后,经项目组专家指导,埃津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并借助农业机械提高了种植效率,棉花产量从每公顷1.2吨逐步提高到2吨。

“同样的农田,我家的棉花长势更好,总有亲戚朋友来向我打听秘诀。我告诉他们,这都要感谢中国专家。”埃津说。

阿基卢·阿特斯是美丽城村远近闻名的棉花种植好手,经常和中国专家一起到棉田里“把脉开方”。阿特斯2018年起开始为项目组工作,参加了农业机械使用和棉花种植培训,逐步从仓库管理员升至棉花生产主管。

阿特斯购置了一台小型拖拉机,并攒钱准备购买更多农业机械,进一步扩大棉花生产规模。“我希望从中国专家那里学习更多棉花种植知识,然后传授给其他村民,帮助他们提高棉花产量。”

据第三期项目组组长首小勇介绍,自2021年启动以来,第三期项目共开展22次培训,接受培训的学员已成为当地推广棉花机械化种植和科学种植的骨干人才。

“我们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农具、新设备和新技术,助力贝宁棉花生产提质升级。”首小勇表示,希望能将棉花生产机械化推广至中部其他地区和北部地区,提高贝宁全国的棉花产量,让更多农民感受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好处,改善他们的生活。

美丽城村村长伊夫·科巴对项目组心怀感谢:“得益于援助项目,村里很多人都能盖得起房子、购买摩托车甚至汽车。棉花生产机械化改变了这里的劳动方式,提高了棉花产量和我们的生活水平。”

科巴告诉记者,项目启动前,村里棉花种植户不到100户,后来受中国技术吸引的村民越来越多,目前美丽城村已有超过300户家庭从事棉花种植。

多年的相处中,中国专家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友谊。项目组捐助村里的学校,向当地儿童赠送学习用品和自行车等。科巴说:“中国专家让我们美丽城村的生活更加美丽,希望这个项目能继续下去。”

(据新华社电 记者周楚昀、孙毅;参与记者:李亚辉)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青海湖生物多样性提升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