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会“发电”的衣服

王敏     2024-06-18 10:06:01    中国科学报

拍打衣服,它就会“发电”,可以当充电宝使用,给手表或手机充电。更厉害的是,在火灾中,衣服“毫发无伤”,穿戴者通过拍打衣服,甚至可以向救援人员发送求救信号……

这件有“魔力”的衣服正是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龚维团队及其合作者的最新作品——摩擦电玄武岩纺织品。

石头可以制衣服、衣服还会“发电”,其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何时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龚维。

点“石”成衣

“玄武岩是一种常见的普通铺路石料,在地球和月球上的含量都很丰富。经过特殊手段处理后,玄武岩能改变形态,变成一种泛着金属光泽的高性能纤维材料——玄武岩纤维。更可贵的是,制造玄武岩纤维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有害物质排出,对环境污染很小。”龚维介绍。

事实上,我国已把玄武岩纤维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纤维材料之一,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但目前,玄武岩纤维的应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复合材料的增强上。”龚维说,例如,在建筑和土木工程上,用于混凝土中,提高材料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用于制造轻量化和高强度的复合材料部件;在海洋工程中,用于制造耐腐蚀的腐蚀材料;还广泛用于防火板和隔热材料上。

此次工作中,龚维等人大胆创新,采用模拟月壤为原材料,生产出可定制化的玄武岩纤维,进而制备出一种摩擦电玄武岩纺织品。

 “采用模拟月壤是为了后续使用真实月壤做铺垫。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在月球上直接就地取材,制备出月球基地所需的建筑材料。” 龚维强调,地球上的玄武岩也可达到类似效果。

摩擦起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摩擦电玄武岩纺织品正是利用了这一效应。“我们在玄武岩纤维中,添加了一种聚酰亚胺纤维。当两种不同的纤维发生摩擦接触时,就可以将人体运动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龚维解释道。

除了会“发电”,他们还开发了一种可穿戴极端温度报警系统。火灾现场,穿戴者可通过拍打衣服,实时向救援人员传递警示信号,表明他们的存在和位置。

龚维介绍,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这种新型纺织品可以在极端高温(520摄氏度)或极端低温(零下196摄氏度)环境中发电,未来有望应用在高低纬度、高海拔、沙漠、甚至于太空等极端环境中。

苛刻的温度要求

把坚硬的石头变成衣服,还是会“发电”的衣服,并非易事。

从玄武岩到纤维需要经过熔融和拉丝两个过程:先把大块的玄武岩放置在高温1500摄氏度下熔融2至4小时,碎成均匀的小颗粒,再把小颗粒置于纺丝设备中,在1350摄氏度下拉制成玄武岩单丝。

 “这两个过程,都对温度的要求非常苛刻。” 龚维说,在熔融阶段,温度太低,玄武岩可能没有完全熔化,还有小颗粒掺杂在里面,很容易出现气泡、结石,形成新的颗粒;在拉丝阶段,熔融温度太高,玄武岩熔体的粘度下降,降低拉丝效率及纤维强度。

除了温度,拉丝的速度也会影响玄武岩纤维的质量。

“刚出的丝就像婴儿,出生时很脆弱,需要小心呵护。如果用力过大,一下就会把丝拉断;等婴儿长大,就需要加快速度,给它一个牵伸的力,促使它成长。”龚维说。

为了提高玄武岩纤维品质,他们对熔融、拉丝温度和技术进行了大量攻关研究,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

从可戴到可穿

让摩擦电玄武岩纺织品真正可穿,是龚维他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龚维介绍,“我们设想在玄武岩纤维成型之后,通过涂油器在纤维表面涂覆一层浸润剂,增强纤维的柔软度、强度,即俗称的给纤维‘上油’。或是在玄武岩单丝外面包裹一层柔软度好的舒适性纤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的纺织已不再局限于满足日常的衣食住行需求。龚维的终极目标是,从服装的角度出发,把一切可戴的电子产品全部做成可穿的。

因此,在解决摩擦电玄武岩纺织品可穿的问题后,他们将在衣服上“做文章”,提升发电效率,同时进行更多的电子化设计。

“例如,目前衣服的发电效率还是比较低,只能用于手表或手机的应急充电。可穿戴极端温度报警系统的信号传递也都是有线的,未来希望做到无线,以提升纺织品器件的信号稳定性与人体舒适性。”龚维期望着,未来,在衣服上能实现更多功能。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看大型设备如何奔赴建设一线
下一篇:中国科学家成功解析调控昆虫嗅觉的蛋白精细结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