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研究实现高选择性一氧化碳电解制乙酸

孙丹宁    2024-06-14 12:09:35    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一氧化碳电解制燃料和化学品方面取得新进展,利用催化剂纳米颗粒间距离调控产物选择性的新策略,实现了工业级电流密度下高选择性CO电解制乙酸。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上。

一氧化碳电解是串联电解二氧化碳制多碳产物反应路线中的重要环节,但当前一氧化碳电解难以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高选择性生成单一C2+产物,目前的产物选择性调控策略主要集中在原子/纳米尺度上的催化活性位结构设计。另一方面,介观尺度上的物质传输过程会显著影响催化活性中心附近的反应微环境,对产物选择性的调控同样至关重要,但该问题在以往研究中经常被忽视。

工作中,团队通过机械混合不同比例的铜纳米颗粒与导电炭黑这一简易方法,构建了一系列铜纳米颗粒间距离可调的模型气体扩散电极,并应用于工业级电流密度下的碱性一氧化碳电解。研究发现,随着铜纳米颗粒间距离增加,乙烯选择性不断降低,同时乙酸选择性迅速增加,逐渐成为主导的反应产物。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纯铜纳米颗粒催化剂,利用导电炭黑增加颗粒间距离后,铜纳米颗粒的局部一氧化碳浓度和局部pH升高,有利于乙酸生成路径。团队进一步耦合外部反应条件,实现了高选择性一氧化碳电解制乙酸。在优化反应条件下,乙酸法拉第效率和分电流密度分别达到77.5%和705mA/cm2,乙酸收率最高为82.3%。

该研究将在介观尺度上影响物质传输的颗粒间距离效应拓展到工业相关条件下的一氧化碳电解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颗粒间距离可作为催化反应产物选择性的一种介观尺度描述符。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加速科技创新拥抱海洋经济
下一篇:希格斯机制获“磁颤”概念全新诠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