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获进展

廖洋 孔凤茹    2024-06-14 12:02:36    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引起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包西昌带领着先进有机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组,有效地提高了亚晶相的分子间作用强度和有序性,使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和机械稳定性都大大提高。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能源领域期刊《能源与环境科学》上。

据了解,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良好的透明性、溶液加工性和出色的机械灵活性等优点。但是,聚合物存在长共轭分子骨架和大分子量使得微观形态难以调控,限制了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此外,作为评估应用前景的关键,柔性器件的应力应变特性与机械稳定性之间没有明确统一的评价标准,不仅制约了光伏器件性能与机械稳定性的发展,也混淆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为打破这些限制,该研究组设计了具有苯基烷基侧链的小分子作为固体添加剂,在特征侧链的辅助下,与聚合物受体产生多重非共价相互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亚晶相的分子间作用强度和有序性,使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和机械稳定性都大大提高。其中,尤其添加剂苯基烷基的苯基与受体端基之间形成了新的非共价键。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组通过独立诱导分子堆叠和垂直相分离,伪平面异质结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实现了19.01%的效率和近80%的填充因子,是当前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值之一。同时,通过系统研究断裂伸长率、韧性、弹性变形、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等各种变量在应力应变下的变化,揭示出活性层的弹性形变比传统断裂伸长率和弹性模量能更真实地反映器件的相分离自修复能力和弯曲稳定性。

这一发现为开发具有优异性能和机械灵活性的先进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加速科技创新拥抱海洋经济
下一篇:希格斯机制获“磁颤”概念全新诠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