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传统化石资源利用逐渐由“燃料”向“材料”转变,化工新材料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石油于近日在江苏成立蓝海新材料(通州湾)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80亿元,经营范围包括石油制品制造、化工产品生产、合成材料制造、产业用纺织制成品销售、电气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租赁等。此外,中国石化也于近期成立中石化(广东)高端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围绕新材料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创业空间服务等展开经营。
企业的种种动作并非偶然。在业内看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化工新材料正迎来“风口”。
投资火热
根据江苏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公示的信息,中国石油蓝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拟在通州湾沿海绿色化工拓展区建设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总投资超116亿元,拟建设20万吨/年FDPE装置、2套2.5万吨/年乙丙橡胶装置、10万吨/年POE装置、10万吨/年1-己烯和1-辛烯装置、2套1000Nm3/h电解水制氢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辅助设施。
“技术以中国石油自主技术为主,将会替代进口POE、POP、乙丙橡胶等高端新材料。”江苏省环保集团在为项目编制的环评报告书中指出,该项目是中国石油实现“双碳三新”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石油推动炼化业务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部署。
再看中国石化。公开信息显示,中石化(广东)高端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合成材料加工应用基础研究牵引产品整体解决方案”为定位目标,特别关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等领域,支撑中国石化在相关合成材料产业取得先机。今年3月,中国石化成立北京化工研究院基础研究所,聚焦化工材料领域前沿基础科学和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加快解决催化科学和高分子材料共性问题,助力化工新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海油于去年与壳牌合作投资521亿元签约惠州三期乙烯项目,项目将建成全球单套最大的茂金属聚乙烯装置,减少中国市场对高端化工品的依赖。
“三桶油”之外,荣盛石化、恒力石化、东方盛虹、卫星石化等众多民营企业也纷纷加码化工新材料。比如,荣盛石化于今年初宣布将投资675亿元建设荣盛新材料(舟山)有限公司金塘新材料项目,发力国内紧缺的高端化工产品。
需求看涨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化石资源“减油增化”、由燃料向材料转变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新材料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石化产业核心产品乙烯为例,以其为原料可以生产聚碳酸酯、锂电隔膜、光伏EVA、α—烯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新能源、新材料产品。据统计,有18种乙烯下游产品与新能源、新材料等风口产业相关联,由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等产业发展迅猛,同步带动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持续扩容。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于今年初发布的《202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下,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POE需求高速增长。“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光伏组件占全球市场的80%以上,光伏胶膜消费量也随之大幅增长,主要原料EVA和POE需求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23年消费量分别达到330万吨、92万吨,同比分别提高20%、31%,是需求增速最快的合成树脂产品之一。”
相关测算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轻量化材料需求将高达750万吨以上,甚至可能突破千万吨以上;电池行业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将达到710万吨,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黏结剂均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光伏、风能领域的化工新材料需求增速将达200%,潜力巨大。
加强自给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24年度重点石化产品产能预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约80%,不少高端产品仍需进口满足国内需求,如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自给率不足80%,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自给率不足60%。 《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进口合成树脂2854.1万吨,进口贸易额429.6亿美元,这些产品中不少都是高端品种和专用牌号,部分产品我国还无法生产;进口聚乙烯高达1344万吨,茂金属聚烯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聚烯烃仍依赖进口;进口聚碳酸酯104.2万吨、乙烯—乙酸乙烯酯(EVA)共聚物13.9万吨、乙烯—α—烯烃共聚物86万吨、聚异丁烯8.7万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18.2万吨、聚甲醛33万吨,这些产品我国虽然已经可以生产,但部分品种性能与国外仍有差距,仍需依赖进口。
“未来新建项目应加快高端化延伸,探索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高端化发展路径。重点推进聚乙烯、聚丙烯等大宗合成材料产品牌号及质量高端化升级,推进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低顺顺丁橡胶、卤化丁基橡胶等依赖进口的品种生产技术提升和产业化,满足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伟善指出,“要加快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创新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加快国内空白品种的产业化,并提高国内已有品种的质量水平;二是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三是延伸发展下游高端制品并加快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在新领域的推广应用。”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