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国际能源署呼吁建立可持续供应链

关键金属价格暴跌或危及未来供应

李丽旻    2024-06-06 12:42:17    中国能源报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关键矿物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经历了两年价格快速上涨后,2023年,锂、钴、镍、铜等能源转型重点矿物现货价格急剧下跌,市场波动加剧。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应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关键矿产需求仍将强劲增长。不过,短期内虽然供应充足,但能源关键矿物供应紧张风险依然存在,要保障能源转型关键矿产可持续安全供应,还需要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

关键矿物价格下降明显

报告表示,2023年,锂、钴、镍、石墨、铜等能源转型相关矿物价格大幅回落至2019年末水平,关键矿产市场规模也在经历迅速扩张后有所回缩,即使下游需求持续走高,2023年全球关键矿产市场规模约为3250亿美元,同比下降10%左右。

其中,用于制造电池的矿物材料价格下降尤其明显。2023年,尽管全球锂需求增长30%,但锂现货价格下降幅度却高达75%;同期,钴、镍和石墨需求涨幅高达8%到15%,但价格却下降了30%至45%。另据国际能源署能源转型金属价格指数数据,2020年初,铜、稀土的价格都出现激增,但2023年开始,这些金属价格也相继出现回落。

国际能源署在报告中分析指出,多重因素造成了能源转型关键金属价格下降。一方面,在需求增长强劲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投资供应侧,全球关键矿物供应强劲增长,库存量也处于高位。另一方面,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销量增长有所放缓,同时,此前高昂的矿产价格让下游厂商囤积大量存货,进一步推动价格下降。

据标普全球普氏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亚洲锂矿石价格徘徊在每吨10万元左右,碳酸锂价格跌破11万元/吨,接近锂盐生产成本价,与几年前超过60万元/吨的历史高点已相去甚远。

锂和铜供应风险突出

随着全球储能电池和电动汽车不断增长的需求,锂已经成为受密切关注的大宗商品,近年来已经吸引了超百亿美元的投资。然而,在业内看来,目前,锂盐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其在电动汽车供应链中的价值,而锂价格的剧烈波动已让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

报告指出,目前市场供应充足并不意味着未来也将如此。在清洁能源技术加速发展背景下,对关键矿产的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关键矿产价格下降固然有利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成本下降,中长期来看将有助于能源清洁转型,但也对新增投资有所影响,市场剧烈波动或不利于投资入场。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尽管仍有新增投资进入关键矿产市场,但2023年全球关键矿产市场新增投资总额较2022年已有所降低。不仅如此,矿业整体盈利水平也出现下滑,去年行业收入同比下降10%,营利水平同比下滑34%,自由现金流跌幅更高达40%,矿物价格下跌带来的融资压力正有所显现。

在此背景下,国际能源署警告称,能源转型关键矿产供应还面临着四个维度的风险:供应紧张、地缘政治波动、供应中断后应对措施缺乏以及ESG挑战。从供应和储量情况评估来看,锂、铜两大金属市场紧缺风险相对较高,从已经公布的锂矿和铜矿生产项目来看,到2035年预期产量仅能满足50%和70%的需求。此外,钴、镍等金属供应也面临诸多风险,整体处于紧平衡状态。

应加强可持续供应

“安全和可持续地获取关键矿物对于清洁能源转型至关重要。世界对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电池等技术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如果没有可靠和不断扩大的关键矿产供应,将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在报告中指出。

报告表示,若要达成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到2040年,能源转型关键矿产的市场总规模需要增长一倍以上,达到7700亿美元。

国际能源署强调,目前上游成本膨胀、长期价格不确定等因素均给关键矿产投资带来挑战,能源转型关键矿产投资的增长需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实现,培养多样化的供应来源十分关键。

为此,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十分必要。报告指出,为提高关键矿产供应多元化程度,可通过加强市场定价机制、利用金融工具对冲风险等方式,刺激多元化融资增长。同时,还可以通过在消费、生产、贸易等环节提供可靠数据,提高矿产市场透明度。

此外,鼓励回收利用、加大相关技术创新力度对扩大关键金属供应来源、缓解潜在的供应压力同样重要。以锂为例,通过合理利用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到2030年回收锂电池渠道可降低约25%的锂盐需求,大幅缓解供应危机。同时,随着回收技术创新发展,到2040年回收获取的铜和镍两大金属也有望大幅增长,足以缓解约30%的一次资源需求。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师课揭秘戈壁滩上的“超级镜子”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