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将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现代果蔬加工

这杯胡萝卜汁没有土腥味

魏依晨    2024-05-29 11:37:35    科技日报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了一辆满载亮橙色胡萝卜的半挂车。“这一半挂车的胡萝卜有33多吨,我们一天要消耗3辆车也就是约100吨胡萝卜,来制作益生菌发酵胡萝卜浆。”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熊涛告诉记者。

据了解,熊涛团队不断完善果蔬益生菌发酵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首次将益生菌发酵技术引入现代果蔬食品加工领域并实现成果转化。今年仅该益生菌发酵胡萝卜汁饮料的销售额就有望达到3亿元。

中国的蔬菜和水果产量全世界最高,但加工率却一直有待提高。如何对蔬菜水果进行高值化加工,成为研究团队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熊涛说,解决它的关键就在益生菌身上。

目前,益生菌发酵产品主要是酸奶类,发酵果蔬比较少。在实验室里,熊涛递给记者一杯胡萝卜汁饮料。记者品尝后发现,这杯饮料并没有胡萝卜特有的土腥味,取而代之的是酸鲜甜的风味。

“经研究,胡萝卜的土腥味来自烯萜类化合物。我们发现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此类物质代谢转化,这就解决了不良风味的问题。”熊涛说,他们之前曾经试图把发酵牛奶的菌剂用在果蔬中,但效果不是很好,总有馊味。后来经过大量实验发现,酸奶发酵菌并不适合在果蔬环境中生存。比如酸奶中常用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在发酵果蔬中几乎不存在。

“因此我们只能自己寻找并筛选新菌种。”熊涛指向身后的地图,每一处他们团队采过样的地方都贴上了小红旗,看起来密密麻麻的。“我们把国内比较有名的传统发酵蔬菜工艺都收集起来,对传统工艺进行详细整理,再对发酵菌种进行分析、分离、鉴定和保存,获得了较大的果蔬发酵益生菌资源库。”熊涛带记者来到实验室的菌种库。这里保存了果蔬发酵专用菌株8000多株,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蔬发酵专用菌种库。

在果蔬益生菌发酵技术产业化应用层面,南昌大学团队利用这些菌种,已经开发了包括直投式果蔬发酵复合益生菌剂生产技术、益生菌发酵泡菜生产技术、益生菌发酵果蔬原浆生产技术、益生菌发酵果蔬饮料生产技术等在内的9种新技术。在成果转化方面,南昌大学团队开发了直投式果蔬发酵专用益生菌剂、益生菌发酵果蔬粉、益生菌发酵果蔬饮料等13类新产品。熊涛说,目前这些产品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虽然这项技术名为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但熊涛介绍,它实质上构建了一个技术体系,从源头掌握了果蔬发酵菌种、菌剂及能够实现“交钥匙工程”的产业化技术。

“我们还有很多面向大健康类的产品正在研发。”熊涛向记者透露,功能性食品开发是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比如降糖、降脂、降尿酸等一系列植物基益生菌发酵产品。

果蔬和益生菌的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美味、安全、营养、健康的产品,果蔬益生菌发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愈加完善。熊涛说,凭借技术优势,相关产业链已向新疆、云南等边疆地区延伸,将来有望形成百亿甚至千亿产业。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产教协同育人,推进数智化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篇:数字技术开辟体育新赛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