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新研究解析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健康危害效应

朱汉斌     2024-05-22 11:29:55    中国科学报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黄振烈团队研究揭示了目前最常见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微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肠道不完全降解后可能产生的神经毒性问题。相关研究5月15日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

“尽管生物可降解塑料被认为是传统塑料的环保替代品,但它们在实际环境中的降解过程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未知的风险。”论文通讯作者黄振烈表示,该研究结果强调了确保聚乳酸微塑料颗粒在体内消化系统中完全降解的重要性,以减少它们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该研究通过28天的重复经口灌胃解析聚乳酸多聚体和聚乳酸低聚体微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分布和毒性。结果显示,聚乳酸多聚体和低聚体微塑料颗粒在小鼠体内肠道的降解过程中,不完全降解的聚乳酸多聚体微塑料颗粒会转化为低聚体纳米塑料颗粒,从而增加了它们的生物可利用度和毒性,加剧了与聚乳酸 微塑料颗粒相关的整体毒性效应。而聚乳酸低聚体微塑料颗粒在肠道中可以完全降解,减少了它们的生物可利用度,从而降低了毒性。

此外,该研究发现了聚乳酸多聚体和聚乳酸低聚体微塑料颗粒诱导的神经毒性效应具有共同靶点和毒性机制,主要涉及在中脑区域上调线粒体钙离子摄取家族成员3(MICU3)的表达,导致神经元线粒体钙离子超载。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而且为评估其与传统塑料相比的风险和益处提供了关键信息。

为此,黄振烈团队建议,在设计用于直接接触人体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时,应在确保其功能性的前提下优先使用低分子量材料,以保障人类健康安全。

另外,黄振烈团队与深圳市眼科医院教授张国明团队合作,首次在人体眼球玻璃体的封闭内环境中发现了微纳塑料存在的直接证据,并进一步解析了发现的微塑料谱与眼部疾病的关系。相关研究4月15日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数字乡村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
下一篇:量子相变的无序算符标度行为研究获重要进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