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作为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一个新兴产业,科幻产业正将“科幻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未来的中国科幻产业,需要继续突破创作空间,通过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用创新“照亮”发展之路。
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29.1%。科幻文旅产业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报告提到,中国科幻产业正在加速增长,各业态间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若干年前提到科幻,很多人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文学作品上。如今,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科幻文旅产品,科幻所涵盖的内容不断丰富。而且,随着影视工业和商业运营的逐渐成熟,科幻产业也在逐步壮大。作为将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一个新兴产业,科幻产业正将“科幻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科幻产业根植于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成为科幻创作者驰骋想象力的源泉,也为科幻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那些观众喜欢的“硬核”科幻影视作品,看起来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实现起来都是靠一帧一帧枯燥的技术,这些技术依赖于影视工业相关企业的技术突破。例如,成都建成投用的影视城“视界一号”,采用了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超高清技术等创新科技。又如,北京中关村石景山园的科技企业,为《三体》电视剧中的“三体”游戏提供了虚拟动点技术服务支持。
去年《流浪地球2》上映后,多家央企向电影主创团队“展示”自己颇具科幻感的研究成果,更是引发众多网民惊叹:“原以为是科幻片,没想到是纪录片。”正如原作者刘慈欣所言,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是中国科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科幻文化、科幻产业也推动科技不断向前“进化升级”。科幻文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影视创作,而是作为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文化引发大众的追捧,并在激发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现代潜艇、手机等工具的发明就是受到了科幻作品的启发。当前的科技变革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也许我们现在看到的科幻场景,很快便触手可及,这或许正是科幻令人着迷的重要原因。
不过,虽然当前我国科幻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其他文化产业类型相比,总量仍然较小,而且科幻IP的商业化开发多集中于头部,还有巨大的潜力尚待挖掘。
在现实中,科幻产业尤其是科幻影视制作产业还面临一些其他的待解难题。比如,不少相关从业人员难以凭借专业工作维持生计。此外,虽然原创科幻作品体量不小,但资金投入大、制作周期长、市场回报偏低等问题也让投资者对科幻IP的开发望而却步。解决科幻产业这些“缺衣少粮”的问题,亟需有关部门和整个行业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等方面谋篇布局,促进更多新的优质作品诞生。
未来给人以无限的吸引力,而科幻作品多数就是在畅想未来。未来的中国科幻产业,需要继续突破创作空间,通过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用创新“照亮”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