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座天文馆快一百岁了。
1925年5月7日,世界第一座天文馆——德国慕尼黑博物馆天文馆对公众开放。为庆祝第一座天文馆建成一百周年,国际天文馆学会倡议将“国际天文馆日”改设在5月7日,并在2023年至2025年间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
人们为什么重视天文馆?
前不久,在北京天文馆举办的国际天文馆日庆祝活动中,国际天文馆学会国际关系委员会委员郭霞带观众领略了天文馆的魅力。
“同一个世界,同一片星空”。郭霞说,自古以来,这片无垠的星空,就以其神秘与壮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在这深邃的宇宙中,每一颗星都承载着人类的遐想。大约一百年前,天文馆的诞生才使得人们的遐想有了安放之处。百年来,天文馆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广袤无垠的宇宙和向往星辰的人们。
穿梭于时光的长河,回看百年,天文馆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德国。在工业革命浪潮下,通用电气工程师奥斯卡·冯·米勒,提议在慕尼黑建立一个大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德国在工业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特别希望,这个博物馆能包含一个模拟行星运动的装置。
1913年,米勒馆长根据海德堡天文台台长马克斯·沃尔夫的建议,向卡尔·蔡司公司提交了装置的订单。该公司迅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其中工程师瓦尔特·鲍尔斯菲尔德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想法:利用投影的方式,将星影投射到“天上”,这一方案能解决多人同时观看的问题。鲍尔斯菲尔德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半球形建筑结构,通过在金属框架上喷涂水泥形成薄壳,并在内部涂上白色涂料,构建了一个逼真的天空背景。整个过程耗费十年之久。
1923年10月21日,这台天象仪终于在德意志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公开演示。夜幕渐临,天象仪投射出点点星光,这一景象如今被视作现代天文馆诞生的标志。
郭霞讲述,次年,数万人参观了这一装置。此前,人们从未见过一个装置能在短时间内如此生动地展示星空的运动。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天文台台长在参观后表示,天文馆不仅是一个学校、一个教室,更是一个舞台,天体在这里扮演着主角。他把这台在耶拿市诞生的天象仪称为“耶拿的奇迹”。
1925年5月7日,坐落在慕尼黑伊萨尔河畔的德意志博物馆天文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正式运营、向公众开放的天文馆诞生了。此时天文馆使用的天象仪,能让4500颗星星在慕尼黑的穹顶上闪耀。至此,“星空”才真正落入人间。
近百年来,世界各地已经建造了4000多座天文馆。在郭霞看来,天文馆存在的最基本意义,是表现星空,向公众解释天文知识和宇宙的奥秘,特别是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
但更重要的是,天文馆通过创造沉浸的视听体验,帮助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的人们,感受同一片星空,从而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她说:“星空是让人敬畏的,探索未来也是永无止境的。星空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生命在宇宙发展之中的渺小,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该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学习。”
(责编: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