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未来业务与应用猜想”分论坛上,专家表示——

人形机器人“读万卷书”后还要“行万里路”

金 凤    2024-04-19 11:33:01    科技日报

外形接近人类,头部和躯干可180度旋转,还能从俯卧状态原地起身……近日,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以其灵活性和敏捷感爆火出圈。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南京,一场探讨6G技术未来蓝图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也向人形机器人投去关注的目光。

人形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有什么不同?人形机器人拥有什么能力?人形机器人又将在哪些场景“大力出奇迹”?4月18日,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的“未来业务与应用猜想”分论坛上,这些议题引发专家学者热议。

人形机器人,从字面上看,是拥有类人外形的机器人,但对它的理解若止步于此,可能会低估它的“内涵”。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计算机,但是它有视觉、听觉、触觉,如果要让它工作,需要的带宽很巨大,所以移动通信很重要。”达闼机器人公司董事长兼CEO黄晓庆道出通信技术对人形机器人的影响。他表示,目前的移动通信都是为人而建设的,未来的移动通信要考虑到机器人场景。他认为,人类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数据训练大模型,从而驱动人形机器人,使其胜任人类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要让它尽量多地去复制人类的能力。”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刘鸿与黄晓庆的观点不谋而合。

国内外现有的人形机器人,都具备什么能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连文昭介绍,目前国内外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设计机器人的能力——运动能力、感知决策能力、交互能力。

“这两年由于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很多公司、研究院所开始大力攻关人形机器人技术,希望可以把对人的要求映射到机器人上。”连文昭说。

如何才能将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变成现实?刘鸿认为,目前大模型已经实现了“读万卷书”,整个世界的知识都可以集中到参数模型里去,但还要以人的视角,让人形机器人“行万里路”,以让它建立起认识世界的模型,真正地像人一样理解世界。例如机器人的两只眼睛的距离要和人的眼睛的距离差不多远,这样形成的3D模型,才会与人类看到的世界形成相同的理解。

无限仿真人类的人形机器人,相较于传统机器人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人工智能结合,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在连文昭看来,传统机器人一般在工厂、物流场景中使用,这需要它们能够实现通用、可靠、高效。传统机器人实现这些性能的同时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并不容易,往往会牺牲一个性能来成全另外其他性能。但人工智能可以带来的前景是,机器人在不牺牲任何设计性能的前提下,同时干很多事情。

同时,人形机器人学习能力也将更强大。“例如,如果我们把人形机器人放在生产线上进行电子产品的电池检测工作。一旦我们教会一个机器人,所有的人形机器人就都能从事电池检测工作。”连文昭说。

人形机器人还会应用到哪些场景?刘鸿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垂直行业里的应用会比较多,例如做手术、巡逻、采摘水果等需要用到手或者通过双眼来进行3D建模的机器人使用场景。但这对人形机器人的触觉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我自研新型非线性隔震装置首次应用
下一篇:给探测器装上国产“眼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